《萧山柴岭山土墩墓》读后感
兼谈最近几年出版的考古报告
方向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壹
考古报告: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文明先生在《关于编写考古报告的谈话》(年)中,说:“我认为任何考古报告都应该是田野考古工作的忠实记录和集中表述。……考古报告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考古工作和研究的水平”。年前后,《中国文物报》开设过“理想的考古报告专题讨论”专栏,发表了多篇值得深入思考的好文章。新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中,专门提到:“国外学术界对田野考古学除了承认其在野外工作期间对遗址堆积形成过程肩负研究责任之外,并不强调整理阶段的主动性研究任务,反而只是把资料整理水平的提高看作是对学科研究水平发展的自然的反馈过程。一项田野考古工作提供的资料可否在今后的研究中充分发挥作用,不仅是由报告质量决定的,而是更长远地依赖考古资料是否得到妥善收藏管理和开放。这个立场方法,值得借鉴”。
考古报告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报告的科学性和可读性直接关系到考古学科的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传承。所以,关于考古报告内容和形式的讨论将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课题。有一些学者可能田野考古发掘和整理工作做的少,又刚好抓住了不少考古报告的不足,十年前曾提出“考古围城”一说。杨泓先生就曾经表示“前些年《读书》杂志的某些人发起关于‘考古围城’的讨论时也问过我的意见,我很客气地表示我不想碰这个。其实这很简单,‘围城’这个词是钱钟书提出来的,是城里的人要出去,外面的人要进来。可是写考古报告的人没有要出来。考古报告就是一个客观的东西,读不懂的人想进来有点摸不着头脑。”[1]
贰
对客观内容科学表述的载体:纸张、开本、插图与结构
当然,考古报告对于客观内容的科学表述,形式上除了需要不断地讨论和完善,在符合科学客观的前提下,作为 性记录的文化遗产属性的文字和图片,应该做到方便检索、方便阅读、方便理解,《中国文物报》关于考古报告内容和形式讨论的出发点应该就是如此[2]。最近十年,考古报告出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一些 考古报告可圈可点,这其中体现了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也凝结着考古报告编辑的智慧和导向。
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萧山博物馆编辑的《萧山柴岭山土墩墓》(文物出版社,年)就是一部值得评述的 报告[3]。
《萧山柴岭山土墩墓》
关于报告选用的纸张。考古报告纸张的选用是一个专业问题,曾经因为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考古报告的纸张或考古论著的纸张有很不尽人意之处。年我们在桐乡普安桥遗址发掘时,严文明先生就曾形容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仰韶文化研究》选用的纸张就像“草纸”,文字插图“力透纸背”,黑白图版也模模糊糊,就是因为钱的问题。年文物出版社增订版的《仰韶文化研究》就完全换了新的面貌[4]。
严文明先生《仰韶文化研究》的两个版本
最近些年,一些报告有全选用铜版纸的,如最早我们研究所出版的《瑶山》、《反山》等就选用这类纸张,《跨湖桥》和《邱承墩》也是,最近有越来越多之势。这类纸张,看上去豪华,保存状况也很好,但是很不适合作阅读笔记,如果要用水笔在上面做标识和评语,不但不容易干,而且干了之后会潮,会沾粘。考古报告与文物考古类的图录性质上毕竟还有所不同,我觉得类似《萧山柴岭山土墩墓》所选用的纸张就不错,据报告编辑谷艳雪女士告知,《萧山柴岭山土墩墓》正文为克全木浆纸,图版为克铜版纸,这样的报告厚实,写字、扫描都很方便。
关于考古报告的开本。一般考古报告的开本有16、大16、8开等。开本的大小无非取决于两项因素:内容和门面。《反山》、《瑶山》选择的是大16开,当时我们和文物出版社决定后,吴汝祚先生曾对我说:为什么要大16开?以前都是16开,一大摞放在书架上突兀,还可能挤不下。现在看来,大16开似乎是考古报告的主流了。8开本的考古报告旧亦有之,民国二十三年(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的《城子崖》就是8开,史语所到台湾之后出版的《侯家庄》系列和《大司空村》等都是8开本。不过,我也注意到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出版的《曲冰》、《大马麟》等还是16开。大部头的8开本考古报告,大陆出版的重要的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定陵》、《天马——曲村》和《牛河梁》等。这些报告,本身的考古材料就是石破天惊,选用 的、最合适的纸张,做成大开本,虽然阅读时不适宜捧着,但是大气,震撼。
我认为一些普通内容的考古报告,或者说报告的名称很响亮,但是遗迹和器物并不复杂的考古报告,野外照片和室内器物照片也一般的报告,就没有必要用亚光纸,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大16开。三峡重庆库区的考古系列报告就如此,目前已经出版的内容多一般,线图和照片更一般,虽然报告是成系列的多册,不如低调朴素一些为好。
关于考古报告的插图。考古线图是考古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册新的考古报告,我们一般总是先翻阅插图,白癜风应该怎样治疗国内治疗白癜风 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