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506.html
在杭州的历史上,地方长官中 的,除了唐朝的白居易,便是北宋的苏东坡。灵隐寺大雄宝殿上的一副对联,说明了白苏二人在杭州城的地位:
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案。胜缘结香火,来游初地,莫虚负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宋熙宁四年(年),苏东坡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流弊,遭到*敌攻讦而被迫离开都城汴京,36岁的他带着失意的悲凉和远离*治斗争漩涡的轻松远赴杭州担任通判。这是他 次来到杭州。
虽然是贬谪,但到杭州这样的好地方,苏轼的心情还是不错的。同在京城做官的弟弟苏辙很为哥哥担心,知道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离开了是非之地,很是高兴。但他又怕苏轼到杭州后又去做诗写赋,讥讽朝*,再起祸端,就在临别时苦苦相劝,并以诗相赠:北客若来休问答,西湖虽好莫吟诗。
当通判的苏轼所负的担子毕竟与一把手不一样,凡事由知州作主,难有大的作为。因此,那段时间杭州民间流传的大多是苏东坡“画扇断案”之类的轶事。
后,苏轼结束在杭州的任期。没想到,阴差阳错,在阔别15年之后,苏东坡于元祐四年(公元年)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知州。这对苏东坡来说,是一件幸事;而对杭州来说,更是一件幸事。
宋代地方行*区划分为州(府)、县两级,州、府的长官分别为知州、知府,相当于汉代的“太守”、唐代的“刺史”。所以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以后,人们常常尊称他为“杭州太守”。这次苏东坡来杭州是当行*长官,作为自然与当通判时不一样。
苏东坡到任的那年,杭州先遭涝灾,又遇干旱。第二年夏天,暴雨成灾,钱塘江两岸一片汪洋,杭州街道上可以行船。洪水退后,瘟疫流行,米价暴涨。为了救灾渡荒,苏东坡请求朝廷供米20万石赈灾,减去三分之一的上供米,并平粜官米40万石,以缓解粮荒。在苏东坡的努力下,遇到这样严重荒灾的杭州,无一人饿死。
苏东坡还捐献50两*金,并广泛筹集捐款,创办了杭州 家病坊,为贫苦病人治疗,被人们称为“安乐坊”,这也医院。对苏东坡设“安乐坊”之事,《清波杂志》中有所记载:“苏文忠公知杭州,以私帑金五十两助官缗,于城中置病坊一所,名‘安乐’,以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
苏东坡研究医道,精通药理,亲自主持配制了一种有多种疗效的丸药,名为“圣散子”,并在临床广泛使用。圣散子由20多种中草药配制而成,价格很便宜,疗效却很显著,这一大众化的药丸,深受百姓欢迎。
经历了这样大的洪水之后,苏东坡对水利的重要性有了切身的感受,决心在杭州进行水利建设。他首先组织疏浚了盐桥运河(今中河)和茅山运河(今东河),将这两条运河挖深了2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蓄水和通航能力。
之后,苏东坡又把解决城市供水问题作为自己的又一项工作。自唐代李泌凿六井、白居易修六井之后,到苏东坡时,西湖淡水流向六井的管道受损坏,苏东坡尽力进行保护,使杭州城中常年淡水不断。
,苏东坡将西湖作为疏浚的目标。苏东坡 次到杭州时,西湖淤塞的面积已有十分之 ,第二次来杭州时,西湖已经淤塞近半。他给朝廷起草了报告《乞开杭州西湖状》,提出要疏浚西湖,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并力陈西湖五个不可废的理由,要求朝廷准许疏浚西湖。
得到朝廷准许后,苏东坡发动了20万民工疏浚西湖,挖淤泥,除葑草。在疏浚过程中,苏东坡常亲临指挥,从规划到具体措施都亲自过问。
一天,他来到湖上,沉思良久,对旁边的人说:从湖中挖出的这么多葑泥,往哪里放呢?湖南北30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如果用葑泥在湖中筑一条堤,不是能一举两得吗?
于是,他让民工们用淤泥和葑草筑成了一条横贯湖面的数里长堤,像一条美丽的彩带,恰到好处地把西湖分为两半,堤的东面是外湖,堤西为里湖,堤上架6桥,并植柳树和桃树护堤。为了加快工程建设,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苏东坡调集名兵士,负责用船运载湖中清出的葑草,同时监督工程的进行。经过三四个月的整治,西湖又现烟水浩淼、绿波荡漾的风貌。
这条桃柳相间的长堤,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有着美学价值,更充满着人文价值,它被人们称为“苏堤”。以后,“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为了保护疏浚后的西湖,苏东坡还在湖中竖立了三座石塔,禁止在石塔界线内的湖面种植菱藕。这三座石塔为以后的“三潭印月”景区打下了基础。对现在的许多人来说,知道以苏东坡姓氏命名的那条美丽的长堤之外,还有一样便是那道杭州名菜“东坡肉”了。对于“东坡肉”的来历,有许多说法,也演化出不少故事,但其“产地”都是在杭州。
有一种说法,苏东坡组织民工疏浚西湖,使杭州四乡庄稼大获丰收。心怀感激的杭州百姓抬着猪、担着酒向苏东坡拜年。苏东坡将收下的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喷香,再按疏浚西湖的花名册,每家一块分送给杭州百姓,让他们过年。人们就把此肉称为“东坡肉”。
由于“东坡肉”味道鲜美,油而不腻,很受百姓欢迎。后来杭州的大小菜馆也学着做成此菜,挂出牌子,取名为“东坡肉”。
在杭州的日子,是苏东坡最开心的时候,其处境和人事关系与在京城时相比要好得多。由于心情舒畅,做起事来也就得心应手,诗自然也会写得多了。他 次来杭州当通判时的几位上司,太守沈立、陈襄、杨绘,以及第二次来杭州当太守时的助手、同僚、下属等,都和他志同道合,彼此之间开诚相见,亲密合作,情同手足。有时兴之所至,他们还以诗词唱和。
苏东坡非常珍惜这段时间的人际关系,看重与同僚之间的情谊。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来回忆和描写他与杭州同事的友情:
忆在钱塘岁,情好均弟昆。时于冰雪中,笑语作春温。美丽的西湖,对诗人的吸引力是可以想像的。来到杭州以后,一见西湖,苏东坡便观之不足,爱之有余。稍有余闲,不管阴晴雨雪,都会四处游览。面对西子湖,苏东坡自然是诗情如泉涌,难以自禁。据统计,现存的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咏杭州西湖的诗词,有首之多。以苏东坡在杭州的时间来算,大约每五天便有一首诗作问世。
对于诗人来说,诗就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的语言。林语堂对苏东坡有很深的研究,对苏东坡的西湖诗词,有一段绝妙的评论:“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意,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正是由于有了这千古奇才与绝色美景的结合,才使西湖有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杰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对西湖景色的高度概括和绝妙描写,使这首名诗成为对西湖的千古绝唱,也成为以后历代杭州人宣传杭州和西湖的 广告词。
与白居易一样,苏东坡对杭州怀有美好的感情。“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他把自己当作是杭州人,在离开杭州以后,还常常想起在杭州的岁月,回忆在杭州的快乐生活。“平生所乐在吴会,老死欲葬杭与苏”,他要把自己的灵*安息在杭州,他是西湖山水的知音。
苏东坡这样既有才华、又干实事的地方官,自然会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苏东坡还在任上时,许多杭州人就“家有画像,饮食必祝”。苏东坡离开杭州后,杭州人建立了纪念他的“苏东坡祠”,把他当年修筑的长堤称为“苏堤”,把他创造的“东坡肉”作为杭州的特色菜,把他的故事写进了诗文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