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男,49岁。患者有长期饮酒史,于3年前出现左侧髋关节疼痛,西医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不愿手术,要求中医保守治疗。症见左髋部刺痛,跛行,腹胀,大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苔*白厚腻,脉弦缓、尺弱。处方:制附子(先煎)10克,*参15克,赤芍10克,苍术15克,茯苓20克,法半夏15克,陈皮15克,独活10克,桑寄生30克,怀牛膝15克,五加皮15克,熟地20克,砂仁(后下)6克,木香(后下)6克,骨碎补20克,三七6克。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应用1月后,疼痛略减轻,腹胀不明显,苔腻变薄。上方去砂仁、木香、五加皮,加制南星10克,土鳖虫15克,杜仲20克,鹿衔草15克等调治。继续化裁服用近1年,疼痛基本消失,但患侧仍有憋胀感,长时间行走活动后加重。因去外地工作,煎药不便,带服水丸:生*芪15克,苍术15克,茯苓20克,法半夏15克,白僵蚕10克,制南星10克,炒白芥子10克,晚蚕砂15克,五灵脂15克,蜈蚣2条,乌梢蛇15克,丹参12克,当归10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独活10克,桑寄生30克,怀牛膝15克,鹿角胶15克,紫河车15克,三七10克,丝瓜络20克,鸡矢藤20克,炙甘草6克。每服10~15克,日3次。1年后复诊,诉无特殊不适,已经能够小步跑了。
按:禅宗典籍《指月录》记载吉州青原惟信禅师曾对弟子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确实是认识问题的一个新境界。就如同我初上临床时,总以为疾病性质是单一的,不是寒就是热,不是虚就是实,其实,多年以后,方才慢慢体会到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情况更为普遍。所以,临床思维上的“二分法”是要不得的,复杂性、整体性、矛盾对立统一性才是这个世界的真面目。就上述案例而言,患者表现为髋部刺痛、舌质暗红,提示夹挟瘀滞;腹胀、舌苔厚腻、脉弦缓,提示夹挟痰湿;而肾主骨、尺脉弱,又当以补益为本。故初始方以附子汤合二陈汤、半个独活寄生汤加减,既补虚又活血、化痰,三者兼顾。尤其砂仁、木香的使用,旨在行气除湿,改善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随后逐渐加重药物治疗的力度,如丸药中的白僵蚕、制南星、白芥子燥湿逐痰,活络效灵丹和蜈蚣、乌梢蛇通络止痛,鹿角胶、紫河车益精填髓,立足于慢病缓图,恒心坚持,这样才能达到不做手术、保守愈病的目的。
这里谈一下我对中药药性的认识问题。中药不仅有寒、热、温、凉等性味的不同,而且药力也有差异。这个药力的差异,一方面表现在药物作用走向的不同,即所谓“归经”,还表现在药效强弱、持久力的不同。我在研读沈绍功临证经验的时候,看到沈老把活血药物、祛痰药物分类为“一代”“二代”几代等等,给予序贯治疗,让我眼前一亮,大有得遇良师、春风化雨之感。效颦如下:
祛痰一代:以二陈汤、温胆汤为代表方剂,常用药物有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泽泻等。
祛痰二代:以三子养亲汤为代表方剂,常用药物有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葶苈子、天竺*、天南星、白僵蚕、贝母等。
祛痰三代:以海藻玉壶汤为代表方剂,常用药物有海藻、昆布、夏枯草、龙骨、牡蛎、海蛤壳、海浮石、皂荚、*药子、山慈姑等。
活血一代:以桃红四物汤为代表方剂,常用药物有丹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泽兰、鸡血藤、路路通、苏木、皂角刺、益母草等。
活血二代:以活络效灵丹为代表方剂,常用药物有三七、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蒲*、五灵脂、藏红花等。
活血三代:以大*?虫丸、三甲散为代表方剂,主要指虫类药,常用药物有土鳖虫、水蛭、地龙、鳖甲、穿山甲、全蝎、蜈蚣、乌梢蛇等。
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文中所载案例,非为贪功炫耀,其目的一在于总结自己临证之得失,二在于宣传中医药治病之疗效。案中处方用药均具有个体差异,切勿照搬使用。
电子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