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云南,总有看不尽的美景,食不完的美食,和许多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但是,无论用多少文字去描述云南,也都只能是冰山一角,废话不多说,今天就让我们来到云南普洱,感受一番这里的故事。普洱市别称思茅,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1%,因此,来到这里同样少不了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众所周知,普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另外,普洱古有“天壁晓霞”、“回龙夕照”、“仙洞春云”、“龙潭秋月”、“东岭兰萼”、“西岭温泉”、“城畔荷风”、“茶庵鸟道”所构建的“普阳八景”;激起了无数文人骚客的文思诗趣。值得一提的是茶在普洱人的饮食中占有比较高的地位,除了喝著名的普洱茶,许多少数民族的吃茶方式则跟汉族习惯不同,有腌茶、竹筒茶、八宝油茶、凉拌茶、菜包茶、火焯茶、罐罐茶、铁板烤茶、酒筒茶、土锅茶等。普洱的特殊地理环境,盛产各种山珍野味,这些都是普洱饮食中最为主要的材料。当地饮食以哈尼族、彝族和傣族的酸辣口味为主,如烤鸡、烤鱼、槟榔芋和山药等等。鸡肉烂饭鸡肉烂饭是普洱地区西盟县佤族待客的上品,具有清香酸辣,和胃生津,山野味十足的特点。其主要原料为鸡肉、大米、酸笋等,加之姜、芝麻、辣子、花椒、木浆子、香茅草、细盐、大烟籽、苏子等位料,并不断地搅拌,待饭煮成稠糊状即成鸡肉烂饭。普洱洗马河公园民族风情园内的佤族风味楼上,即可品尝到这种美味佳肴。鸡豆腐鸡豆腐是思茅的一道传统名菜,原料主要是鸡肉和鸡蛋。成品状如水豆腐,撒上备好的蛋片丝、火腿丝、葱花等佐料即成。食用时用羹匙盛起品尝,味道鲜而微甜。豆汤米干“米干”即昆明叫的卷粉,广东人叫的肠粉,都是现蒸热卖。普洱地区宁洱县城的豆汤米干远近闻名,原料为用当地干豌豆磨成的豆面粉,经种种工序做成新鲜米干并切成条丝状,放人碗中舀入豌豆面糊汤,并加上韭菜、豆芽、姜蒜汤、酱油、味精、麻油、油辣椒等佐料,配以一碟泡腌萝卜或泡腌京白菜即配套成了宁洱豆汤米干,吃起来松软可口而鲜甜。三尖角粑粑三尖角粑粑是普洱地区景东、镇沅、景谷、墨江、思茅一带流行的食品,是其特点是状如菱角,薄如蝉翼,口感柔和,糯而不腻。原料为优质糯米和大米,混合磨浆,再经过蒸、调等工序做出成品来包馅料。若吃咸味的,就用火腿、鲜肉、韭菜末等做成咸馅。要吃甜的,就用白糖、蜂蜜、核桃、花生、芝麻、鸡冠油做成甜馅。最后用三指挤捏成三角状,形如菱角,以芭蕉叶做垫,放在甑子内蒸熟后即可食用。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宴席上不可能只有美食,而缺少美酒的。翻开少数民族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散发出酒的芬芳。酒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乐,无酒不致哀,无酒不见情的一种社会文化。普洱西盟的佤族水酒就是其中之一。佤族水酒,佤语叫“布莱弄”,它是将发酵了的小红米或小麦等,装入一个高80公分左右的竹筒内,然后倒入清水,再插入一根细竹管或胶管,用口吸饮浸泡出来的液汁。水酒一般不会醉人,饮后有心旷神怡之感。此外水酒渣还具有解*之奇功,故佤族家里一般都备有水酒渣,作为“解*”的良药。佤族人认为无酒不成礼。作为尊贵的客人是坐在上席,佤族接待的人坐在下席。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