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紫苏香日前,上海的老友专程搭飞机送来几箱阳澄湖大闸蟹,只为让客居南国的我吃到故乡的风味。深秋季节的螃蟹膏腴肥美, 的烹饪方法是清蒸。我想起以前母亲在清蒸大闸蟹时会在蟹的腹部放几片生姜片和紫苏叶,一来可以去腥去腥、杀菌,二来可以增香、驱寒暖胃。紫苏这种植物,很多南方人对它“情有独钟”,也有人认为不过是田间地头的“杂草”而已。而它恰恰是餐桌上一道独特的美味,紫苏炒鸭、紫苏干烧鱼、紫苏炒田螺、紫苏茄子蒸豆角、紫苏蒸鱼、紫苏鸡蛋煎饼、紫苏百合炒羊肉、铜盆紫苏蒸乳羊······停停停······今天的这篇文章《光阴荏苒紫苏香》,可不是来报菜名的。先擦擦口水,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药食同源的紫苏。紫苏,是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桂荏、苏麻、水升麻,它还叫做白苏、赤苏、红苏、黑苏、青苏、白紫苏等,别名繁杂,几乎和多种颜色都有交集,这正是它和多种不同的区域文化都有渗透。传说三国时期华佗给它取名叫“紫舒”,后来慢慢地就叫紫苏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苏从酥,舒畅也。苏性舒畅,和气行血,故谓之苏,曰紫苏者,以别白苏也”。紫苏变异极大,中国古书上称叶全绿的为白苏,称叶两面紫色或面青背紫的为紫苏,白苏的花通常白色,紫苏花常为粉红至紫红色,二者差别微细,同属一种植物。小小的紫苏叶子,营养丰富。人们常常用它来做菜,汉代张衡写的《南都赋》中有:“苏蔱紫姜,拂彻羶腥,”说的是紫苏、茱萸、紫姜能去掉腥臭味。煮蟹、煮虾时都可以放点紫苏,元代倪瓒编写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介绍了一种煮蟹法:“用生姜紫苏橘皮盐同煮,才火沸透便翻,再一大沸透便啖。”宋代吴自牧编写的《梦粱录》中记载了杭州的分茶酒店卖一些下酒食品,其中有“紫苏虾”。紫苏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苏子雀甚嗜之,必须近人家种矣。紫苏原产中国,至少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了。中国各地广泛栽培。紫苏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有:“有草焉,其状如苏而赤华,”,说的是一种形状像紫苏的草。古人很早就把紫苏使用成甚广的菜品,汉代枚乘的《七发》中吴客向楚太子描述饮食之美,讲到了“鲜鲤之鱠,秋*之苏”。意思就是用秋天的紫苏叶搭配生切鲤鱼片食用。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曾云: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意思是,鲜嫩的紫苏叶和蔬菜一起吃,有的也可以用盐渍或是酸梅卤渍后当作佐菜吃,十分鲜香,在暑夏月份里还可以煮熟冲汤喝。元代昊莱写的《岭南宜蒙子解渴水歌》中有“向来暑殿评汤物,沉木紫苏闻 ”的诗句。因为,紫苏叶味辛,性温;具有解热作用。冬天气温寒冷易感冒,紫苏水加几片生姜,便可驱走寒意。关于紫苏的药用论述很多,《本草纲目》里论述紫苏“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表明了紫苏的针对病灶位置;而在《本草汇言》中则十分全面地概述了紫苏的作用功效: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化痰气。并总结紫苏为“治气之神药也”,评价极高;到了《药品化义》中,紫苏兼具“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的功效,专门用于“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及疟疾初起,外感霍乱……”成为了放邪气出路之要药。之后的历代本草典籍中对紫苏的药性药理都做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和丰富,而紫苏则在人们的餐桌上频繁出现,逐步转为了药食两用的传统食材。紫苏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每年固定时间生长繁殖到死亡,在古代被称为荏苒。在南唐的《说文系传》中就有这样的描述“荏,白苏也;桂荏,紫苏也”。汉语成语“光阴荏苒”,代表着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的流逝掉。除此之外“荏苒”还形容草木柔软的样子。《诗经小雅》中有言:“荏染柔木,君子树之”。荏草风姿柔弱,便是寄托了诗人们细腻的情感。另外还有诗词写道“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用以感叹年复一年的时光易逝,这便是紫苏与时间的象征联系,劝诫人们珍惜光阴,紫苏的别称“荏苒”有独特的人文沉淀。光阴荏苒紫苏香。从古代到现代,苏类植物,用途都十分的广泛,紫苏的叶子、根茎以及子都可以入药,价值很高。紫苏,它并不是田间地头的野草,也不是各种美食的配角。只有真正懂的人,才能发现它的美好。岚风清扬名家文化,由文化学者张岚、 主持人马志海、 主持人竺宇、闵乐晓博士联合发起,致力于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以高端文化雅集闻名。有千万读者,不发展会员,不收会费,以文会友,搭建学术对话和高质量交流平台。新书结集待发:预订新书元以上,赠送植入广告宣传;预订新书元以上,赠送植入广告宣传+书中正文鸣谢;预订新书元以上,赠送书中正文鸣谢+量身定制广告软文撰写和发布岚同学
??转发和赞赏都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