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炮制“甲增乙减论”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汇编》出版
北京康仁堂药业于立伟
自己写自己发。
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火制四:有煅、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水火共制造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余外制虽多端,总不离此二者"。匪故巧弄,各有意存。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阴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聚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醋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大概具陈,初学熟玩。
陈嘉谟《本草蒙筌》中的这段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语句,我多年来一直在思考,总觉得其中必有其规律可遵循,一直没有找到恰当的词汇去概括。
终于有一天,我看到了这篇被称为“江南药王”徐楚江先生所写的“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顿有感悟。
当然,老先生的文章是有所发表的,大家可以自己搜索下。
徐楚江老前辈的“甲之所损,乙之所得”深深的触动了我,因为炮制过程中,原料为主,应为甲,辅料为辅,应为乙。于是,我终于灵光一现,便有了下段:传统炮制除了具有其“象思维”外,临床中药炮制尚有“甲增乙减”的特点,即:原料经过“针对病症而选择的辅料”炮制后,一般情况下原料会增加辅料的气(性)与味,如陈嘉谟文中所言,姜制发散,所以姜制的药物一般都会“增加或增强”其散寒的作用,比如姜半夏、姜厚朴等。
也就是原料经过炮制后,除了性状发生一定的改变,原料还将增加辅料的部分功能甚至改变原料的自身性味。
下面我来举个具体的例子:(以后会陆续发布更多的品种供大家参考)
1、首先我们看半夏(生半夏),功效自然很全面,药典里明确记载为:
半夏:
生半夏用时捣碎。
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也就是说,半夏没有 要求不可以生用。关键还在于临床医家的个人经验。当然,鉴于其自身的*性或者说偏性,药典给出的建议是炮制后用为妥当。
2、法半夏:炮制辅料选用的是“甘草+生石灰”
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大家可以看到,“甘草+生石灰”炮制的半夏,侧重于上焦病症,为什么这样炮制后会侧重上焦呢?
众所周知,生石灰具有很强的吸湿性,也就是其燥性极大,大到可以达到烧灼的程度,所以,用了生石灰炮制过的半夏(法半夏),也就吸收了一部分生石灰的燥性,因燥为阳邪,其性趋上,故半夏经过生石灰炮制后更偏向于走上焦而定眩晕。
3、清半夏:炮制辅料选用的是“白矾”,因白矾的功效为“外用解*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祛除风痰。”其实,内治之理即外治之理,反之亦然。明矾具有燥湿的作用。所以白矾炮制的半夏(商品规格为:清半夏),增加了白矾的燥湿功能,因而清半夏具有“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痰涎凝聚,咯吐不出。”的作用。
4、姜半夏:炮制辅料选用的是“白矾+生姜”,白矾前段已讲,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的功能,所以使用生姜的炮制品自然就增加了部分生姜的气(性)与味,直接的说,就是增加了生姜的部分功能。所以生姜炮制过的半夏(姜半夏)具有“温中化痰,降逆止呕。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的作用。
即如前文所言:“原料经过炮制后,除了性状发生一定的改变,原料还将增加辅料的部分功能甚至改变原料的自身性味。”,这就是我多年来针对于临床所做的思考,这将有助于医生更加快捷的理解中药炮制,促进医生在工作中开发新的炮制方法为临床服务。
中药炮制的“甲增乙减论”相关文章将陆续发布,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