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中药,治各种咳喘

学习中医偏方

每天免费订阅中医老偏方精彩内容!

只需要点击箭头上边的蓝字即可!

I导读:古人认为,有声无痰为咳,无声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此病之发生,主要由于肺气不利而上逆所致。肺为华盖,司呼吸开窍于鼻而外合皮毛也.咳嗽的病因不外

于外感内伤所致.外邪风寒暑湿袭于皮毛,侵及肺之所合,阻碍肺之正常功能,引起咳嗽,五脏六腑之邪(七情饥饱)上逆于肺,亦可致病,所以《素问》咳论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徒肺也。”

哮与喘常相提并论,古人以为:哮症气为痰阻,呼吸有声,喉若曳锯,甚则喘息不能卧息.喘亦分为气、痰、火、水等虚实之分。喘证多见有痰,所以古人以为,哮喘是由痰饮而引起的。但痰饮是病理变化的结果非致病之根本原因。

症状表现:

一、阳症:

头痛、恶风、汗多鼻多浊涕,痰亦稠粘,舌燥口渴,皮毛干枯,甚至甲错,鼻孔干,甚或流鼻血,胸膈紧痛,大便干燥,浊吐腥臭,两颧带赤,但坐不眠,严重咳时胸中作痛.脉像浮数

或细微而数(阳无所付)或滑数,或浮而虚(阴不配阳)。

二、阴症:

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声重,呼吸急促,甚至喘息,气从少腹逆奔而上直冲胸咽,胸中痛,咳喘倚息不得卧,喉中如水鸡声,气喘若不能续,劳作则咳喘

愈甚,牵引少腹或气短似喘,上下若不相续。脉象浮紧,或沉微迟,两尺脉微弱无力尤甚。

一 四五六汤

方为作者多年来通过临床总结的一首经验方,原方载于《中药谚语集成》和《食饮秘典:为您解困惑》。葶苈子15g,陈皮10g,法半夏12g,茯苓15g,莱菔子15g,白芥子10g,苏子10g,炙麻*10g,杏仁12g,*参15g,白术12g,炙甘草10g。健脾化痰,止咳平喘。各种咳喘病证,包括寒热虚实证。本方由一味葶苈子、二陈汤、三子养亲汤、三拗汤、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组成,故名一 四五六汤。

张仲景治喘有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麻杏石甘汤等方,这些方子如果稍有辨证错误,就会带来不良效果。所以中医有“内不治喘、外不治癣”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喘证很难治疗。

对此,作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结合个人的用药经验及用药习惯,将上述药物配伍同用,命名为一 四五六汤。此方可以用于多种咳喘病证,包括寒热虚实、有痰或无痰所致的咳喘。

咳喘病证多由痰作祟,方中葶苈子具有良好的泻肺平喘作用,用治咳喘痰多,乃治疗咳喘要药。陈皮、半夏燥湿化痰,为治疗痰湿之咳嗽痰多要药;伍以茯苓,即含二陈汤方义,主治痰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

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三子养亲汤)降气快膈、化痰消食,用于痰壅气滞证,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麻*、杏仁(三拗汤方义)宣畅肺气,止咳平喘。*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汤)健脾补气,以杜生痰之源。诸药合用,共奏止咳平喘、降气化痰之功。

水煎服,或以此比例做成膏剂内服。一般无严格的禁忌证,咳喘病证可以选用。若咳喘日久可以加白果12g。若肾不纳气致咳喘可加补肾之品。若体虚加大枣15g,取葶苈大枣泻肺汤之义,防葶苈子伤正气。

学习女科偏方

每天免费订阅中医老偏方精彩内容!

只需要点击箭头上边的蓝字即可!

文中所涉及到各类所述配伍、方剂药方、验方等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仅供专业中一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百年汤方,偏方素材来源网络,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倪氏之方推荐发表。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版权原作者联系我们处理

36个《*帝内经》气血双补:美颜、美体、抗衰冻龄绽放美丽女人第二春!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uzia.com/bzyt/130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