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人与弓箭
作者:纳·宝音贺希格
巴林的射箭自古有名,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巴林的射箭手们连续夺得全国射箭比赛 ,几乎全部包揽射箭比赛金牌,更是让射箭之乡巴林名扬四海。
年9月13至10月3日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首届运动会上,内蒙古有名运动员参加,其中巴林右旗的布和敖其尔、诺门拉西、利青三名选手参加射箭比赛,夺得了前三名,受到 的接见。
古代的巴林每个男人都有弓箭,每户人家至少备有一到几副弓箭。男孩子一出生就为其准备弓箭,希望长大后成为英雄。
弓箭最早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现在尚无法考证。但是,从古代书籍、壁画等可以知道它是个非常古老的工具。年我参加国际“格萨尔”研讨会时,参观敦煌莫高窟看到北魏时期的一幅骑马拉弓的壁画,从此我更加坚信弓箭自古是北方民族打仗的武器、狩猎的工具。从古代匈奴、东胡、乌桓、鲜俾等民族的遗址、墓中出土的青铜箭、铁箭可以证明这些北方游牧民族都曾使用过弓箭。
《汉书·匈奴列传》记载:“匈奴,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生动地记录了北方民族从小骑马射箭的情景。
弓箭最早是打仗的武器、保护牲畜及其打猎的工具。后演变为狩猎的工具和竞技项目。而现在成了传统民族体育工具和民族历史文物。过去巴林人不仅在打仗和狩猎时带弓箭,平时出于自卫也弓不离身。到后来带弓箭不太时兴了,我们家乡的男人身上就带着火镰、蒙古刀和宝鲁这三样东西,这个习俗延续到现在。
弓有多种。据资料记载,有:缠筋弓、通角弓、长角弓、接脑弓、牛蹄弓、鱼腮弓通把弓、水牛角面弓、野牛角面弓、花水牛角面弓、野羊角面弓、木弓、弩弓、双机弓、孩儿弓等。
箭也有多种箭:大礼披箭、尖披箭、齐披箭、月牙披箭、叉披箭、燕尾披箭、梳脊披箭、无哨披箭、哨子披箭、棒子哨披箭、射虎披箭、梅针箭、角头箭、大礼胞头、大木胞头、齐胞头、鼓子胞头等等。
巴林射箭分骑射和步射。骑射也分快马、走马之别。步射有跑、走、站、蹲、趴之分。
弓箭在巴林人的祭祀活动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占一定的地位。野外捡到的古代箭头叫做“天箭”,并将其挂在婴儿的摇篮上和男孩儿脖子上以辟邪。每个巴林人家的佛龛上都敬着神桶和神箭,用于每年的祭祀仪式。
巴林人崇尚弓箭这一点,在他们的宗教信仰上也有体现。因为,巴林人所恭敬的九尊白苏里德像、赛汗罕山、巴音罕山的神像都是带弓箭的。巴林人起誓承诺时,常折断一只箭,并发誓道:“谁若违背诺言如此箭。”
在巴林流传一些敬仰长生天的萨满教和供尊佛祖、菩萨的佛教之间比试各自的本事、法力的传说。传说中虽然没有直接拿起弓箭互相射杀,但法力无穷的萨满动用天神来呼风唤雨,打雷闪电并下“天箭”。
在巴林流传的众多传说中,“辫子喇嘛和白眉萨满”的传说最为典型,也值得研究。
据传说,白眉萨满居住在过去巴林南部的翁根努图克(区)。有一天,参加叶赫百兴(大板)6月庙会的辫子喇嘛,在返回途中有意来到白眉萨满家要喝茶解渴,白眉萨满的老婆无意中用老头儿的茶碗给这位不速之客端茶,发现后
说道:“弄错了,我老头儿从来不让别人用他的碗。”辫子喇嘛显摆自己的本事,把茶碗里外给翻卷了还给她。白眉萨满回来后认为辫子喇嘛是故意挑衅,于是就骑上马,擂起萨满鼓,追到辫子喇嘛往其头上下起石雹子和“天箭”。辫子
喇嘛盘坐在地,闭目念经,毫不畏惧。眼看石头雹子盖住了辫子喇嘛全身,白眉萨满以为喇嘛早已一命呜呼,就高呼一声策马来到跟前看个究竟。辫子喇嘛却安然无恙,而且用僧袍接住了萨满所下的全部“天箭”,等萨满靠近时说一声“还给你!”将“天箭”朝他抛洒过去。这样白眉萨满被自己的“天箭”吓住,败给了辫子喇嘛。辫子喇嘛用金刚杵敲打着白眉萨满的脑壳,念咒道:“七辈子倒霉!八辈子荒废!”从而白眉萨满被喇嘛教彻底征服,其子孙也没有人继承他的萨满。
弓箭与宗教和萨满教都有关联,这不但在传说中有反映,生活习俗中也有这方面的例子,如在丧礼中喇嘛用一种野兽角做的箭头给死者划墓穴地。如果没有这样做而直接入丧的话,认为那块地是不属于死者的。
巴林人一出生就和弓箭结下缘。巴林蒙古族有着在男孩子摇篮上挂一副微型弓箭或箭头的习俗,这是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能射善战的英雄好汉的寓意。而女孩子摇篮上挂的是镜子。等男孩子到6、7岁时就给他们做一副木弓,让他们开始习练射箭。
在巴林,涉及到弓箭的传说、故事、民歌等多得不计其数。如《巴林格萨尔的传说》中格萨尔射出阿斯干山豁口的传说;《将*王爷的传说》中巴图王爷射死大蟒蛇的传说;巴林民间故事《巴岱琶岱的故事》、《坐哪儿都没份》等都与弓箭有关。巴林民歌《本贝锡勒》、《翠玲》生动地描绘了巴林人骑快马、拉劲弓的情景。
弓箭在巴林婚礼上也不能缺少。新郎在迎亲时背着弓,带着撒袋去。新郎的岳父将给女婿赏赐一只箭,放进撒袋里。当迎亲队伍出发时女方的会追赶新郎抢撒袋里的箭。这是从古代抢婚演变而来的一种习俗。从新郎的撒袋里抽走箭,如同抢走其新娘。
历史上弓箭为巴林人带来了荣誉,也给他们带来过灾难。15世纪中叶大延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形成左右翼各三万户。巴林部属右翼三万户喀尔咯十二鄂托克内五鄂托克(巴林、扎鲁特、弘吉刺惕、巴尤特、乌洁特)之一。当时,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十八代世孙苏巴海达尔汗诺颜统领巴林部。在明万历年间,苏巴海率包括巴林部在内的喀尔咯五鄂托克众*,于镇远(今辽宁黑山)镇武堡、西兴堡(今辽宁台安以南)海州卫(辽宁海城)东昌堡、东胜堡(今辽宁海城西北)等明边外广阔的辽河河套地区和明*连年作战。明万历十年(年)4月,苏巴海达尔汗诺颜率两千余骑兵攻打镇夷堡,明国大将李成梁调参将李平湖部迎战。苏巴海达尔汗诺颜被李平湖箭射左肋坠马,又被明苍头*李有名砍杀。苏巴海之妻儿将苏巴海达尔汗诺颜安葬于塔母户。其子率部北移。
后金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命大贝勒代善、副将楞额礼、参将阿山率精兵,过西拉沐沦河,攻入巴林腹地,利用夜色,偷袭巴林部营地,射杀巴林部贝勒囊努克,大肆虏走巴林部人口、牲畜。
在沈阳故宫大正殿有一把皇太极御用鹿角椅子,据载椅子是用皇太极所狩猎麋鹿角制成。椅背镶板上刻有乾隆御制五言诗一首“弯弓曾逐鹿,制器拟乘龙,七宝何须羡,八叉良足供,库藏常古质,山养胜新茸,那敢端坐然,千秋示俭
恭。”可见满族也曾是将弓箭用于狩猎和战争。
弓箭已融入了巴林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今弓箭虽然已经“退役”,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它在蒙古族传统风俗中仍然占据重要位置,已成为世人所瞩目的物质和非物质双重文化遗产。
在巴林有很多关于弓箭的谚语、成语等。不过蒙古族并不是“只知弯弓射大雕”的民族,蒙古族有着用弓箭夺天下,定社稷,以智慧治国家富民众,维护民族团结,保持领土完整的光辉历史。我们从涉及弓箭的巴林民间传说《坐哪儿都没份》、《格萨尔故事》《将*王爷的传说》,巴林民歌《猎人的忏悔》、《小鹿羔》等,可以看到巴林人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所遇到过的苦难等。
今天的巴林人正在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并想方设法传授给下一代。近年来,不少群众自觉行动,组织成立民间射箭协会,制作传统弓箭,培养射箭人才。这是巴林民间射箭的希望和未来。我坚信,巴林民间传统射箭将会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信息来源:蒙辽风雅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