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有竹阁,两朝大诗人宿眠或作诗于此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柏堂南畔竹如云,

此阁何人是主人?

宋代文学大家苏轼在他40岁时,写下《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竹阁见忆》,发出如此设问。他的一生,踏访、客居近二十个地方,多为外调和远贬。最初到杭州那年,苏轼三十四岁,正值壮年。因为受不了朝廷新旧两派无休止的争斗,他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一待就是三年。第二次到杭州任职太守已是十六年之后,修水利工程,疏浚西湖,筑起“苏堤”......苏轼给杭州城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三年也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如此经历,让他忍不住自比同样在杭州担任过刺史、为杭州治理湖水留下宝贵财富的唐代大文豪白居易。西湖,成了二人在杭州的共同印记。除了人们熟知的白堤和苏堤,孤山广化寺内的竹阁也跨越时空,将二人的情缘进一步联结。竹阁西泠印社孤山社址柏堂西侧

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虽履经风波,时有愤懑,然而出任杭州刺史后内心逐渐归于平静。他始终以竹之坚韧、顽强、淡泊的品格喻己,以表达对竹子的喜爱。

据明代《西湖游览志》记述:“竹阁,旧在孤山寺中,白乐天所作,杭人因以祀公。”又据清代《湖山便览》载:“竹阁,旧在柏堂之南。白乐天在郡出游,每偃息其间”。两首诗均指竹阁最早是为白居易所筑。至于筑阁缘起,因时间久远,难以得到考证。一说是白居易率领民众治理西湖时命人仿府邸寓所景观在孤山建造;另一说法是,竹阁系白居易为鸟窠禅师所建。鸟窠禅师俗姓潘,名道林,富阳人,九岁出家,居秦望山。白居易为了就近请教,就在孤山建了竹阁,迎鸟窠禅师居阁上。

竹阁落成后,白居易亲题“多植竹”作为阁名,命人在房前屋后广植翠竹,常来这里休憩、吟诗。由于掩映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之中,微风吹来,竹影摩挲,后来人们渐称“竹阁”。

任伯年(-)竹林七贤宿竹阁唐·白居易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清虚当服药,幽独抵归山。巧未能胜拙,忙应不及闲。无劳别修道,只此是元关。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连头带尾只有三年。可就在这三年中,白居易将自己当作了杭州人。他并不为自己执*为民而自豪,也不因为百姓的爱戴而飘飘然,在他看来,这只是做官的本分。在杭时,他关爱百姓、注重民生,组织疏浚西湖、修建堤坝,不朽功绩历历在目,颇得民心。李泌凿的六井地下引水管道淤塞了,水流不畅,影响了城内供水,他组织疏浚,百姓从此不再为饮水发愁。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治理西湖,解决了农民蓄水灌田问题。还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头上,教人蓄水,免受旱灾之苦,保证农田有水灌溉,民众有水喝。最令他欣慰的是,三年里,他用自己的诗歌,潜移默化教化百姓,让杭州许多人加入到学诗、写诗的队伍里来,提高了百姓的整体素质,也让杭州城成为“东南诗城”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他的心里,杭州就是他钟爱的酒,是他钟爱的诗,是他一生的情人。

悠坐竹阁,万物与我无关,闭上双眸,世间幸福便在当下。白居易在写作《宿竹阁》时,所思所想大抵如此吧。

白居易故世后,杭州百姓为了纪念他的恩泽,便在竹阁挂起他的肖像祀祭。在靠近平湖秋月的白苏二公祠未建之前,这里是杭州百姓最早祀典白居易的地方。

两百多年后,苏轼两次来杭为官,前后相加有五年时间,分别任通判和太守。一得空,他就会来这里转转,一是纪念先人,二也常在此品茗会友,留下诗作数篇。

孤山二咏·竹阁宋·苏轼海山兜率两茫然,古寺无人竹满轩。白鹤不留归后语,苍龙犹是种时孙。两丛恰似萧郎笔,十亩空怀渭上村。欲把新诗问遗像,病维摩诘更无言。苏轼对白居易的仰慕表现得很是直白,尝自称“出处依稀似乐天”。这首怀古之作《孤山二咏·竹阁》没有对竹阁作具体描写,仅以本色语点化白诗入己诗,就充分抒发了他对白居易的思慕之情和眼前没有同调的孤独之感。明·杜堇题竹图东坡题竹场景时越百年,诗心相通。白居易之于苏轼,好比李白之于杜甫。杜甫也写过不少怀念和仰慕李白的诗,只不过李杜曾经相见并同游,而白苏却从未谋面,因而这份感情似乎更为难得。后来,竹阁又增挂苏轼、林和靖(北宋隐士)二人肖像,连同白居易一并祀之,史称“三贤堂”。

和柏堂一样,竹阁亦不幸在太平*的大火中变成了废墟。丁申丁丙两兄弟念及白居易对杭州的贡献,清光绪二年(),在复建柏堂的同时又复建了竹阁,并把它移到柏堂西侧,重新挂起白居易的肖像,在阁楼周围种了诗人喜欢的竹子,颇有几分当年的味道。

只不过,如今的竹阁仅是一间坐北朝南、方正不足五尺的小阁,作西泠印社文化产业的经营门店之一使用。门上匾额“竹阁”由书画家诸乐三所书,两旁楹联“以文会友,与古为徒”由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的弟子丁上左撰、已故副社长王个簃书。建筑整体精致小巧,灵动可爱,在这山林之中,显得格外幽静。

二十世纪十年代竹阁、柏堂

今孤山竹阁

在柏堂南、竹阁东,还有一处泉池,始终陪伴、见证着每日西泠印社有缘人的到来,那就是莲池。据说白居易家中有池塘,可泛舟,亦可宴请宾客。白居易嗜酒,因此小舟旁边吊了许多酒壶,随船而行。丁氏兄弟寓其意,见柏堂南面有一空地,便在此挖了一个池塘,还在池前立了一座假山,请社员李伏雨书写了“莲泉”二字。

小莲池面积不大,也叫“小方壶”,取“醉里乾坤大,壶中岁月长”之意。虽不能在池上饮酒泛舟,但能种荷花、养红鲤,听上去也是别有一番风趣。跨越时空,置身莲池旁,我们也许可以想象白居易在此漫步、思考的景象,给印社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又增添了一份色彩。李伏雨书“莲泉”摩崖石刻出处见水印岁月如梭,经历过数次战争和变迁后,最初的竹阁和莲池风姿不存,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故事,却在今天被后人所铭记和传播。这里,唐宋雅韵犹在,白苏遗风不绝,足够让人回味良久了。

文稿:邬雪倩、蔡逢衣

摄影、设计:邬雪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uzia.com/bzyt/76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