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咳嗽辩证

中医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之为咳,有痰无声称之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但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

(二)『内伤咳嗽』

1.痰湿咳嗽:咳嗽多痰,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胃脘堵闷,痰出则咳缓、堵闷减轻,腹胀,大便溏软,舌苔白腻或厚腻,脉滑或沉滑。治宜燥湿化痰。

2.痰热郁肺:咳嗽声急气粗,咽中带有痰声,痰多稠粘或痰*,咳痰不易出,痰或有腥热感,或咳出血痰,或咳引胸痛,面赤,或有发热,口乾欲饮等热象,舌苔*腻,舌质红,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止咳。

3.气火咳嗽:急躁易怒,情绪不好时咳嗽增多,咳嗽阵作,常有痰滞咽感,咯之难出,量少质粘,咳引胸胁胀痛,咽干口苦。舌红或舌边尖红,舌苔*或*厚,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化痰止咳。

4.肺阴亏耗:午后咳多,乾咳少痰色白,痰中或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咳声短促,口干咽燥,常伴有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舌红少苔,或舌上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化痰止咳。

伤寒咳嗽

证候:咳嗽声重、痰稀白、鼻塞清涕、无汗、口中和,常伴风寒表证,舌淡红、苔薄白润,脉多浮紧。四季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冬季。

治法:辛温散寒,宣肺止咳。   

伤风咳嗽

证候:咳嗽咽痒、或咽喉不利、喷嚏流涕、舌质稍红、脉浮软。四季可见,以春季为多。

治法:疏风宣肺,化痰止咳。   

风热咳嗽

证候:咳吐不畅、痰稠或*、兼风热表证,咽红赤、舌尖边红赤苔薄*、脉可浮数。多见于春夏季,其他季节也可见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湿热咳嗽

证候:咳嗽不畅、头重体痛、胸膈痞满、口淡或腻、面*不渴、小便不利,舌谈红、苔白腻,脉弦细而濡。多见于长夏。

治法:开宣肺气,清热利湿。

燥热咳嗽

证候:咳嗽少痰、鼻燥咽干、口干不多饮水、唇干舌红少津、大便干结。多见于秋季。

治法:清燥润肺止咳。

伤暑咳嗽

证候:咳嗽不畅、痰粘不适、汗多、心烦、纳呆食少、尿*,大便溏粘、口渴欲饮、舌红苔厚腻。见于夏季。

治法:清热透暑,宣肺化湿。

寒湿咳嗽

证候:咳嗽声浊、痰白量多、恶寒无汗、恶心呕吐、纳差食少、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宣肺散寒,燥湿化痰。

痰热咳嗽

证候:多见于风热、伤风、燥热和暑热咳嗽几天以后,以咳嗽、*痰量多、舌红苔*腻、脉滑数为主。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

虚风袭咳嗽

证候:咳嗽反复发作、汗多恶风、喷嚏清涕、面白舌谈、脉虚。

治法:益卫祛风,宣肺止咳。

风痰哮咳

证候:发作性阵咳,以晚上为多,咳吐白色泡沫痰,舌淡红、苔滑润,脉弦滑。

治法:驱风化痰,解痉止咳。

一、辨证要点

咳嗽辨证,主要区别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往往病程短,伴有表证,多属实证。内伤咳嗽,发病多缓,病程较长,多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常呈由实转虚的证候变化。

二、治疗原则

本病证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及外感内伤。外感咳嗽一般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治宜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邪去则正安,不宜过早使用苦寒、滋腻、收涩、镇咳之药,以免留邪。内伤咳嗽,则应辨明由何脏累及,随证立法。痰盛者化痰以宣肃肺气,依痰热、痰湿之不同,分别予以清热化痰或燥湿化痰。后期以补为主,分别以润肺滋阴与健脾补肺为法。

三、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

证候: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少汗,或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分析:风寒束肺,肺气失宣。肺主卫表,司开合,风寒犯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频作,喉痒声重;风寒外束,腠理闭塞,故而发热恶寒;风寒外袭,经气不畅,见全身酸痛;舌苔薄白、指纹浮红为邪在表之象。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常用药:金沸草顺气止咳,前胡、荆芥解散风寒,细辛温经发散,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利水除痰。

寒邪较重,加炙麻*辛温宣肺;咳甚加杏仁、桔梗、枇杷叶止咳下气;痰多加橘皮、茯苓化痰理气。

2、风热犯肺

证候:咳嗽不爽,痰*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脉浮数,指纹红紫。

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肺开窍于鼻,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气道不宜,故咳嗽不爽,鼻流浊涕;肺主皮毛,风热束表,客于皮毛,疏泄失司,故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肺热上熏于咽,则咽痛;舌苔薄*、脉浮红,为风热邪在肺卫之象。

治法:疏风肃肺。

方药:桑菊饮。常用药:桑叶、菊花疏散风热,薄荷、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表;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甘草和中。

气粗;口渴加生石膏、天花粉清热生津;肺热重加*芩清肺;咽红肿痛加土牛膝根、玄参利咽消肿。咳重加枇杷叶、前胡清肺止咳;痰多加浙贝母、瓜蒌涤痰止咳。

内伤咳嗽:

1、痰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稠粘难咯,面赤唇红,口苦作渴,或有发热、烦躁不宁,尿少色*,舌红苔*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分析:痰热内蕴,肺失清肃。外感风热化火人里,炼液成痰,痰随气逆,故咳嗽痰多,稠粘难咯;气火上升,里热熏蒸故面红唇赤,口苦作渴,烦躁不宁;舌红苔*、脉滑数,指纹紫是痰热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

方药:清宁散加减。常用药:桑白皮、前胡、瓜蒌皮、葶苈子肃肺降逆,茯苓、浙贝母、车前子祛痰镇咳,*芩、鱼腥草清肺解热,甘草和中。

痰多色*,稠粘咯吐不爽加竹沥、胆南星、海浮石清肺化痰;胸胁疼痛加郁金、川楝子理气通络;心烦口渴加栀子、*连、竹叶清心除烦。

2、痰湿咳嗽

证候: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濡。

分析:痰湿中阻,肺失宣降。脾胃滋生痰湿,上贮于肺,则咳嗽痰壅,色白而稀;痰湿中阻,气机失畅,则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濡为痰湿内停之象。

治法:化痰燥湿。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常用药:陈皮、半夏利气化痰,茯苓、甘草调脾化湿,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肃肺化痰。

湿盛加苍术、厚朴燥湿健脾,宽胸行气;咳甚加杏仁、百部、枇杷叶宣肺化痰止咳;胸闷呕吐加陈皮、枳壳理气宽胸。

3、阴虚咳嗽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咳嗽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正虚邪恋,肺阴受损。阴虚则内热,故见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热伤肺络,见咳嗽带血;阴液受伤,无以上承,故口渴咽干;阴虚生燥,见干咳无痰,喉痒声嘶。

治法:滋阴润肺,兼清余热。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南沙参清肺火、养肺阴,麦门冬、玉竹清热润燥,天花粉、生扁豆清胃火、养胃阴,桑叶宣肺,生甘草清火和中。

咳嗽痰粘加川贝母、炙枇杷叶、海浮石豁痰止咳;咳甚痰中带血加茅根、藕节炭、蛤粉炒阿胶清肺止咳;阴虚发热加地骨皮、白薇、生地*、石斛养阴清热。

4、气虚咳嗽

证候: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喜温畏寒,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少力。

分析:肺气不足,余邪未解。肺为气之主,肺虚则气无所主而咳嗽无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肺气虚弱,卫外不固,见喜温畏寒多汗;肺虚及脾,水湿不能运化,故痰白清稀;舌淡苔白,脉细无力为气虚之象。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湿。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参补气益胃,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甘草和中养胃,陈皮、半夏燥湿化痰。

气虚甚者加*芪、*精益气补虚;汗出形寒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咳甚痰多加杏仁、川贝母、炙枇杷叶化痰止咳;纳呆加焦山楂、神曲和胃导滞。

不要急于止咳

咳嗽是人体清楚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的保护性的呼吸反射动作。小儿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的异物。所以小儿咳嗽不要急于用止咳药。严重的咳嗽可把气管病变扩散到邻近的小支气管,使病情加重。另外,持久剧烈的咳嗽可影响休息,还易消耗体力,并可引起肺泡壁弹性组织的破坏,诱发肺气肿。需要及时止咳嗽,所以小儿严重咳嗽时,医院就诊。

中医对咳嗽的辩证

我们很多都知道咳嗽分为寒咳和热咳,其实在中医上,寒和热是中医的说法,大家可以简单地了解一下,根据咳嗽的时间长短,咳嗽分为:内伤咳嗽和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一般咳嗽时间较短的,或伴有发热;

内伤咳嗽:一般咳嗽时间较长的,咯痰较多的,或干咳时间长的。

外感咳嗽又分为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两种。内伤咳嗽分为痰湿咳嗽、痰热咳嗽、阴虚咳嗽等几种。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

1.风寒咳嗽:多见于冬春两季。表现:痰多色稀白,呈泡沫状,喉间有痰声,易咳出,且头痛,鼻塞,流清涕,或伴有怕冷、畏寒,无汗,舌淡红,苔薄白等。

2.风热咳嗽:以夏秋季较多见。表现:痰色*稠,量少,干咳无痰或咳痰不爽,咽干疼痛,声音嘶哑,喉痒欲咳,口渴,常伴有发热、头痛、头晕、舌红,苔薄*、脉浮或浮数。

3.痰湿咳嗽:小儿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常伴脘闷,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4.痰热咳嗽:小儿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腻,脉滑数。

5.阴虚咳嗽: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三,咳嗽的简易食疗方法:

咳嗽的食疗也要在分清寒热的基础上进行,如果你能判断小儿咳嗽的寒热了,就可以给小孩用食疗的方法治疗或配合药物治疗或其它中医疗法了。

1.风寒咳嗽:

(1)姜葱萝卜汤:葱白6根,生姜15克。用水三碗先将萝卜煮熟,再放葱白,姜,煮剩一碗汤。连渣一次服。宣肺解表,化痰止咳。

(2)香菜粥:芜荽(香菜)30克,饴糖30克,大米克。先将大米洗净,加水煮汤。取大米汤三汤匙与芜荽,饴糖搅拌后蒸10分钟。趁热一次服。

(3)花椒蒸梨:梨一个,洗净,横断切开挖去中间核后,放入20颗花椒,2粒冰糖,再把梨对拼好放入碗中,上锅蒸半小时左右即可,一只梨可分两次吃完。

(4)杏仁萝卜汤:苦杏仁6--10克,生姜3片,白萝卜克。上药打碎后加水毫升,文火煎至毫升,可加少量白糖调味,每日1剂,分次服完。

忌口:注意以下性寒凉的食物不能让孩子吃:绿豆、螃蟹、蚌肉、田螺、蜗牛、柿子、柚子、香蕉、猕猴桃、甘蔗、西瓜、甜瓜、苦瓜、荸荠、慈姑、海带、紫菜、生萝卜、茄子、芦蒿、藕、冬瓜、丝瓜、地瓜等。

2.风热咳嗽:

(1)川贝蒸梨:把梨靠柄部横断切开,挖去中间核后放入2~3粒冰糖,5~6粒川贝(川贝要敲碎成末),把梨拼对拼好放入碗里,上锅蒸30分钟左右即可,分两次给宝宝吃。

(2)贝母粥:贝母5克,大米30克,白糖适量。将贝母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服食,或将贝母研粉,每次取药末1克,调入粥中服食,每日1~2剂,连续3~5天。

(3)银花薄荷汁:金银花20克,薄荷5克,蜜糖少量。先煎银花,取汁约2小碗,药成前,下薄荷约煎3分钟,贮瓶内,分次与蜜糖冲匀饮用。

忌口:宝宝患风热咳嗽时,还可以给他吃冬瓜煨汤、炒丝瓜、炒藕片、炒苦瓜,这同样起到消内热、祛火、止咳的作用。辛辣、容易上火的食物禁止食用,如羊肉、狗肉、乌骨鸡、鱼、虾、枣、桂圆肉、荔枝、核桃仁、辣椒、樱桃、蚕蛹。

3.痰湿咳嗽:

(1)苏子茯苓苡米粥:苏子15克,苡仁米60克,茯苓粉15克,煮粥每晚服食。苏子用净纱布包入,食用时取出。

(2)杏仁猪肺粥:猪肺90克;北杏仁10克;粳米60克。将北杏仁去皮尖洗净;猪肺洗净切块放入锅内,出水后再用清水漂洗净。把粳米洗净与杏仁猪肺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成稀粥调味即可。随量食用。

忌口:注意以下性寒凉的食物不能让孩子吃:绿豆、螃蟹、蚌肉、田螺、蜗牛、柿子、柚子、香蕉、猕猴桃、甘蔗、西瓜、甜瓜、苦瓜、荸荠、慈姑、海带、紫菜、生萝卜、茄子、芦蒿、藕、冬瓜、丝瓜、地瓜等。

4.痰热咳嗽:

(1)竹沥粥:竹沥30克,粳米克。先煮粳米作粥,临熟入竹沥,搅匀。任意食用。清热,豁痰,镇惊。治风热痰火,肺热咳嗽,痰多色*。

(2)白果鸡肉粥:白果、鸡脯肉、干虾仁、大米粥、姜丝、葱花,调料各适量。将鸡脯肉剁细成鸡肉糜,加生抽、花生油、料酒、胡椒粉、嫩肉粉、姜丝拌匀,腌好备用;煮一锅白粥,煲粥时可放少许干虾仁,待粥快成时加入白果继续煮10分钟,再放入鸡肉糜煮熟,起锅加适量盐、香油,撒上葱花即可。

(3)鲜藕梨汁:鲜藕、梨各克。将藕洗净去节,梨洗净去核,分别捣烂,用干净纱布包实挤汁,每日喝3次,每次7~10毫升。

忌口:辛辣、容易上火的食物禁止食用,如羊肉、狗肉、乌骨鸡、鱼、虾、枣、桂圆肉、荔枝、核桃仁、辣椒、樱桃、蚕蛹。

5.阴虚咳嗽:

(1)川贝蒸梨:雪梨或鸭梨一个,川贝母6克,冰糖20克。制法服法:将梨于柄部切开,挖空去核,将川贝母研成粉未后。装入雪梨内,用牙签将柄部复原固定。放大碗中加入冰糖,加少量水,隔水蒸半小时。将蒸透的梨和其中的川贝母一起食入。

(2)沙参玉竹莲子百合汤:沙参50克,玉竹、莲子、百合各25克,鸡蛋1个。将沙参、玉竹、莲子、百合洗净,同鸡蛋连壳一起下锅,同炖半小时,取出鸡蛋除壳,再同炖至药物软烂。食鸡蛋饮汤,可加糖调味。

忌口:多吃润肺功效的食物,如黑木耳、白萝卜、海带、藕、竹笋、丝瓜、梨(切块并加入适量白糖,蒸熟服用)、花生、核桃等。除此之外,患者可经常喝蜂蜜水,以达到润喉润肺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uzia.com/bzyt/91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