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越岭,寻觅百草
只为对话那古老的生命智慧
在吃海鲜的时候,总会碰到一种有点“孜然味”的叶片,这种叶片是一款药食两用的蔬菜——紫苏。“药食同源”是我国药物治疗和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唐代《食疗本草》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专著,就指出,紫苏全身都是宝,平常我们用得最多的是紫苏叶,用于炒菜、做饼、煮粥都行,有发汗解表,行气宽中的功效。实际上,其实紫苏除了是餐桌上的奇特美味,也是流传千年的名药。紫苏在我国的栽培历史相当悠久。这种起源于中国的农作物,在公元5世纪时被收录进典籍《名医别录》中,为历代医家常用药。
传说故事
相传,华佗在江南某地的河边上采药,无意中发现一只水獭在地上打起滚来。华佗心想,可能是吃多了,倒要看看它是否有自救法?这时沿着河滩爬,待爬到一片紫色的草前就吃了起来,后又躺了一会儿,竟然没事了。
华佗把这些草采了回去,亲自尝尝,苦苦思索后,豁然有所悟,认为此草既然能解凉性螃蟹之*,定属温性。此后每当螃蟹上市时,有些人因多食蟹而发生腹痛,求医于华佗时,他就用采集回来的紫色草煎汤给患者喝,效果十分灵验。从此,华佗就把这种紫草称为“紫舒”,即紫苏。
后来相传华佗带着徒弟到酒铺里饮酒,碰见铺子里几个少年比赛吃螃蟹。螃蟹性寒,几个少年相继腹痛倒下,华佗从附近的野地里摘了紫苏叶子,煎水让少年服用,少年们这才捡回了一条命。刺身大都是海鲜类,属凉性,而紫苏正好能中和鱼蟹的凉性。
添加《一味本草》客服皮肤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更正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