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特刊给老妈乔迁新居

白癜风 http://liangssw.com/bozhu/12777.html

妈妈也曾是少女,我陪着你,住进童话里。

母亲节特刊

给老妈乔迁新居

耕夫呓语/文

文友对我说,母亲节快到了,要约我一篇献给母亲的文章。领了任务,赶忙打开手机里的万年历,查查母亲节是哪一天。

文章赶写不出来了,只好用旧文敷衍。

不怕你们笑话,我不但弄不清楚母亲节的确切时间,而且平时也很少想起来给老妈打电话问安。脑袋瓜里一天到晚净想着国家大事、世界格局,竟然时常忘记老家还有一位近八十岁的老太太。

用我们老家的话说,这叫咸吃萝卜淡操心!

唉呀!对了!一想起萝卜,就想起了老妈。

最喜欢吃老妈亲手腌制的萝卜干。一条条松软的萝卜干,散发出特有的香味,沁人心脾。切丁切丝,凉拌热炒皆宜。我惯常的吃法,是加点切碎的干辣椒和醋,热油爆炒一下。酸辣脆爽,妙不可言。

深秋时节,老家的萝卜,比我当年在教科书上学到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的牛奶还要泛滥成灾。

乡村集市上,萝卜不是论斤卖的。三五块钱,足足能买上一蛇皮口袋。

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可以把几口袋萝卜头,一个个的洗净了,十字花劈成四瓣,开水焯过,一个个串挂起来晒干了,然后再腌制成脆生生的萝卜干。

年的秋天,回去给她乔迁新居,发现她把旧房子里的那个院落,变成了萝卜干的世界。墙头路边,绳索树枝,满眼一串串红火火白花花的萝卜条,在灿烂的秋阳下泛着喜洋洋的光。这样的风景,让我惊奇而又感动。

老爸离世后,老太太也曾随儿女们在城里居住了一段时间。但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始终过不惯市井生活。

城里没有唠嗑的人。那些城里的老太太们在小区扎堆神聊的时候,老妈插不上嘴。她们喜欢交流攀比退休金。老妈一个地道的农村老太太, 的一笔收入,是县教育部门发放的每月元的“教师遗属抚恤费”(五一这次回老家时听老妈说,涨到六百元了)。我跟老妈说,那些老太太们再打听你的收入,你就说你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虽说在城里住腻歪了,但老妈从来不直接提回老家的事,她怕我们听了不高兴。但她时不时地在我和弟弟面前发出一些感叹,诸如“院子里那几只鸡该瘦成砍刀螂(我老家对螳螂的俗称)了吧?”,“我昨晚做梦,又听见院子里那几只鹅在唤我了”。老妈的这些话,既含蓄又生动,让我这个耍笔杆子的人都感到自愧弗如。

我和弟弟合计一下,觉得对老妈来说,还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但老房子低矮破旧,又正如老妈一样日渐苍老下去。但在老宅上翻盖新房是一件颇耗神费心的事。平日里连陪老太太聊天的时间都没有,哪有功夫去张罗建房这样的事。

说来也巧,与老房子一条村道之隔的地方,镇上正在开发建造“美丽乡村”工程。一溜儿几排两层连墅楼房,*墙红瓦,很是美观。一不做二不休,购置了一套,让老妈赶在年之前奔了小康。

近平的面积,加上30多平的院落。装修上的事,我不懂,全由弟弟操持。一应家私电器,水电暖气,全部按照城里的标配。

高大宽敞的客厅,迎门的墙壁上挂着彩墨的巨幅牡丹国画,西侧墙上一幅欧风油画。五组的实木沙发和餐桌椅。墙角放一个洋气的木质酒柜,拉开玻璃柜门,是一排卧放红酒的凹槽和几根倒悬高脚玻璃杯的木杆。酒柜与沙发之间,摆一口景德镇陶瓷的高脚鱼缸。餐桌上方,安装了古铜色的一体化的吊扇顶灯。

棕红色实木楼梯扶手,沿着大理石的台阶盘旋而上。转弯处迎面的墙壁上,一盞十九世纪欧洲街灯风格的仿古壁灯,壁灯下悬挂一幅斗方书法作品。

二楼的客厅,南面向阳处是宽大的阳台。门楣上方悬挂一个枣红色漆古匾额,刻“耕歴堂”三个烫金大字,是老爷子的手迹。这匾额是一个专门从事木刻设计的朋友的作品。老爷子落的边款小字和闲章,全是采用精细的阳刻,很见功夫。

靠东墙置一套藤质的圆桌圈椅,上方挂一幅山水斗方。边上一只草花梨木的鼓凳。西墙排两组鸡翅木的博古架,陈列着老爷子生前用过的笔墨纸砚和他坚持不懈手抄的八十多卷《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一些文玩摆设。博古架之间,悬挂一幅卷轴书法作品。是老爷子退休那年,我请朋友书写的送给他的一首七言古体诗。一口筒形的陶瓷画缸,里面插着几幅字画,老爷子生前用的二胡和晨练的宝剑。

老太太虽然不识字,但由于受老爷子的熏陶,又目睹老爷子的遗物,对这样充满文化气息的布置,感到非常的满意和自豪。

房前铁艺花墙围起的院落,我和弟弟按照自己的眼光事先做了规划。打算植几排冬青、数棵桂树,再放一套喝茶聊天的石材圆桌和鼓凳,清雅别致。可是,等到我们回去时却发现,那一处院子竟然变成了老妈的菜园子。满院一簇簇绿得冒油的青菜和萝卜缨子,击碎了我们的小资梦。

好吧!你的地盘你做主。

乔迁那天,我和弟弟九点钟驱车上路。为了赶时间,决定走一段高速公路。我坐副驾上作领路人。在我极自负的“正确”指挥下,我们成功地错过了本应该下去的高速出口,一不小心,自东而西,横穿了县境。下一个出口是临近的乡镇,下了高速又走了二十多公里,眼看还有咫尺的路程,偏偏又遇上通往老家的那条乡道封闭大修。于是又在秋阳高照的田野里兜了个三十多公里的大圈子。正好也趁机饱览了家乡秋日的田园风光。秋日的原野,在和煦的阳光下,呈现出一派收割后的朴素和苍茫。

本来一个小时的车程,愣是过了正午才赶到家。期间,老妈足足打了十个电话。车到的时候,远远地看见老太太正站在路边焦急地张望。我把这段经历说了,惹得蹲在院子里或者坐在客厅沙发上抽烟闲聊的一邦叔伯舅爷们一阵开心的笑。可是老妈没笑,她把这个事情看得很严重,上升到“*治”的高度给定了性。她可怜巴巴地望向我,嘴里喋喋不休地幽怨哀叹“俺的娘欸!……,……,看看你呀!看看你呀!咋到了这个岁数了,反倒连回家的路也认不得了呀!”。

刚刚因为看到了老妈亲手做的萝卜干,才想起好久没给老妈电话请安了。于是赶紧拨通了老妈的电话。听老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闲聊了一通, 叮嘱道,天冷了,别舍不得开空调。又顺便问了一下“你在忙啥呢?”老妈说,正在请人帮忙建锅灶。

听得我心里“咯噔”一下。新居二十多平的大厨房,沿墙一溜不锈钢台面的橱柜。内嵌式的 气灶,高端大气的脱排油烟机。这老太太别一时糊涂,让人拆除了再建一个土灶!

于是赶忙追问一句“修什么锅灶?”老太太说,是把老房子厨房的锅灶拆了,重砌新的。

我说,怎么不在新房里做饭呢?老太太回答,新厨房等你们过年都回来了,再用。

唉!没办法!老太太围着土锅灶转了一辈子,一直烧柴禾,习惯了。

好吧,你的地盘你做主!

耕读堂主人年11月9日夜初稿,年5月3日修改

作者简介:耕夫呓语:六零后,安徽人在上海。喜欢码字,陆续写了点散文和诗歌,亦作时评随笔。上海某企业员工。

作者往期文章阅读:

唐诗欣赏系列(九)千年美风姿,知音唯白苏

唐诗欣赏系列(八):悲喜於色言由衷,赤子胸怀见真情

游记:打卡佘山

唐诗欣赏系列(七)天生我材必有用

石湖琐记

唐诗欣赏系列(六):我本蜀狂客,仗剑行天涯

唐诗欣赏随笔系列(五)一位敢写文章辱骂女皇的诗人

唐诗欣赏系列(四):读诗亦是读史

唐诗欣赏系列(三):世外桃源何处觅?

唐诗欣赏系列(二)我有才,我任性

唐诗欣赏系列(一):我想在酒店的墙壁上挥毫泼墨

点击留言

子规啼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uzia.com/bzzy/99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