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学一味中药紫苏叶梗子

紫苏

(英文名:PERILLAE)

以下分别介绍: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

野生形态

全草

药用部位

药用部位

药用部位

紫苏叶

(英文名:FOLIUMPERILLAE)

苏叶(《本草经集注》)

《药性论》

1.陶弘景:(紫苏)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其无紫色、不香、似茬者,名野苏,不任用。2.《本草图经》:紫苏,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夏采茎叶,秋采实。苏有数种,有水苏、白苏、鱼苏、山鱼苏,皆是荏类。白苏方茎圆叶,不紫,亦甚香,实亦入药。鱼苏似菌陈,大叶而香,吴人以煮鱼者,一名鱼舒。生山石间着名山鱼苏,主休息痢,大小溪频数,干末米饮调服之,效。3.《纲目》:紫苏、白苏,皆以二、三月下种,

——《中华本草》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路旁、村边或荒地,亦有栽培。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广泛栽培。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台湾等地。

——《中华本草》

1

性味

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

②《千金·食治》:"味辛,微温,无*。"

③《本草衍义》:"味微辛甘。"

——《中药大辞典》

2

归经

入肺、脾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少阴、太阴,足阳明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中药大辞典》

3

功能主治发表,散寒,理气,和营。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并能解鱼蟹*。

——《中药大辞典》

4

用法用量

5~9g。

——《中国药典》

5

注意事项温病及气弱表虚者忌服。

1.《本草经疏》:病属阴虚,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慎毋投之,以病宜敛宜补故也。火升作呕者亦不宜。

2.《本草通玄》:久服泄人真气。

——《中华本草》

6

历代医家各论

1.《本草纲目》:紫苏,近世要药也。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则发汗解肌;同芎、当归,则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

2.《本草汇言》:紫苏,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化痰气,乃治气之神药也。一物有三用焉:如伤风伤寒,头疼骨痛,恶寒发热,肢节不利,或脚气疝气,邪郁在表者,苏叶可以散邪而解表;气郁结而中满痞塞,胸脯不利,或胎气上逼,腹胁胀痛者,苏梗可以顺气而宽中;设或上气喘逆,苏子可以定喘而下气,痰火奔迫,苏子可以降火而清痰,三看所用不同,法当详之。

3.《药品化义》:紫苏叶,为发生之物。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专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及疟疾初起,外感霍乱,湿热脚气,凡属表症,放邪气出路之要药也。丹溪治春分后湿热病,头痛身热,脊强目痛,鼻干口渴,每以此同葛根、白芷,入六神通解散,助其威风,发汗解肌,其病如扫。取其辛香,以治抑郁之气,停滞胸膈,八分心气饮,开心胸郁热神妙。如寒滞腹痛,火滞痢疾,湿滞泄泻,少佐二、三分,从内略为疏表解肌最为妥当。参苏饮治虚人感冒风寒,方中一补一散,良有深意。如不遵其义,减去人参,或服之不应,或邪未散而正气先虚。

4.《本草乘雅半偈》:(紫苏)致新推陈之宣剂,轻剂也。故主气下者,可使之宣发,气上者,可使之宣摄。叶则偏于宣散,茎则偏于宣通,子则兼而有之,而性稍缓。

5.《长沙药解》:苏叶辛散之性,善破凝寒而下冲逆,扩胸腹而消胀满,故能治胸中瘀结之证而通经达脉,发散风寒,双解中外之药也。

6.《本草正义》:紫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今人恒以茎、叶、子三者分主各症。盖此物产地不同,形状亦别,多叶者其茎亦细,而茎干大者,则叶又少,故分析辨治,尤为精切。叶本轻扬,则风寒外感用之,疏散肺闭,宣通肌表,泄风化邪,最为敏捷。茎则质坚,虽亦中空,而近根处伟大丰厚,巨看径寸,则开泄里气用之,解结止痛,降逆定喘,开胃醒脾,固与开泄外感之旨不同。而子则滑利直下,降气消痰,止嗽润肺,又是别有意味。此今人选药之密,已与宋金元明不同,不可谓非药物学之进境者。

7.《别录》:主下气,除寒中。

8.孟诜:除寒热,治冷气。

9.《日华子本草》: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并(治)一切冷气,止脚气,通大小肠。

10.《本草图经》:通心经,益脾胃。

11.《履巉岩本草》:止金疮出血;疗痔疾,煎汤洗之。

12.《滇南本草》:发汗,解伤风头痛,消痰,定吼喘。

13.《纲目》: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

14.《本经逢原》:能散血脉之邪。

——《中华本草》

食疗

紫苏有两种,其中一种叶背紫色,有芳香清甘之味,常用此种鲜紫苏叶和嫩姜捣烂加盐拌白切猪肉,白切鸭肉食用;或用鲜紫苏叶加大蒜头,食盐捣烂为凉拌菜食用。有行气健胃,帮助消化,发汗祛寒之作用。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本品能发散表寒,开宣肺气,可与生姜同用。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苏散;若兼有气滞胸闷者,多配伍香附、陈皮等,如苏散。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本品具行气宽中,和胃止呕功效。偏寒者,每与藿香同用;偏热者,可与*连同用。偏气滞痰结者,常与半夏、厚朴同用。又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常与陈皮、砂仁配伍,以加强其止呕、安胎的效果。用于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吐泻,单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紫苏梗

(英文名:CAULISPERILLAE)

紫苏茎(《雷公炮炙论》),苏梗(《药品化义》),紫苏杆(《湖南药物志》)

《本草蒙筌》

——《中药大辞典》

同“紫苏叶”

1

性味

辛甘,微温。

①《纲目》:"辛,温,无*。"

②《药品化义》:"味甘微辛,性微温。"

③《本草崇原》:"气味辛,平。"

——《中药大辞典》

2

归经

《药品化义》:"入脾、胃、肺三经。"

——《中药大辞典》

3

功能主治

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中国药典》

4

用法用量

5~9g。

——《中国药典》

5

注意事项

6

历代医家各论1.《药品化义》:苏梗,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其性微温,比枳壳尤缓。病之虚者,宽胸利膈,疏气而不迅下。入安胎饮,顺气养阴;入消胀汤,散虚肿满。

2.《侣山堂类辩》:紫苏枝茎能通血脉,故易思兰先生常用苏茎通十二经之关窍,治咽膈饱闷,通大小便,止下利赤白。予亦常用香苏细茎,不切断,治反胃膈食,吐血下血,多奏奇功。盖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肝主血而心主脉,血脉疏通,则食饮自化。《经》云,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下血,通其络脉,使血有所归,则吐下自止。

3.《本草图经》:宣通风*。

4.《本草蒙筌》:下诸气略缓,体稍虚者用宜。

5.《本草通玄》:能行气安胎。

6.《本草崇原》:主宽中行气,消饮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

7.《得配本草》:疏肝,利肺,理气,和血,解郁,止痛,定嗽,安胎。

——《中华本草》

紫苏子

(英文名:FRUCTUSPERILLAE)

苏子(《本草经集注》),黑苏子(《饮片新参》),野麻子、铁苏子(《江苏植药志》)

出自《药性论》

——《中药大辞典》

同“紫苏叶”

1

性味

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

②《药性论》:"无*。"

——《中药大辞典》

2

归经入肺、大肠经。

①《药品化义》:"入肺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中药大辞典》

3

功能主治

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中国药典》

4

用法用量

3~9g。

——《中国药典》

5

注意事项

《本草逢原》:"性主疏泄,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

——《中华本草》

6

历代医家各论1.陶弘景:苏子,主下气,与橘皮相宜同疗也。

2.《纲目》;苏子与叶同功,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利上下则宜用于也。

3.《药品化义》:苏子主降,味辛气香主教,降而且散,故专利郁痰。咳逆则气升,喘急则肺胀,以此下气定喘。隔热则痰壅,痰结则闷痛,以此豁痰散结。《经》云,膻中为上气海,如气郁不舒,及风寒客犯肺经,久遏不散,邪气与真气相待,致饮食不进,痰嗽发热,似弱非弱,以此清气开郁,大为有效。

4.《本草述》:每言苏子下气之功胜于叶者。盖叶、茎、子俱能和气,但叶则和而散,茎则和而通,子乃和而降,用者其细审之。

5.《本草汇》:苏子,散气甚捷,最能清利上下诸气,定喘痰有功,并能通二便,除风寒湿痹。若气虚而胸满者,不可用也,或同补剂兼施亦可。

6.《本经逢原》:诸香皆燥,惟苏子独润,为虚劳咳嗽之专药。性能下气,故胸膈不利者宜之,橘红同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良剂。

7.《医林纂要》:苏子功用略同紫苏茎叶,能润心舒肺,下气消痰,除咳定喘,利膈宽肠,温中止痛。凡用于用仁,皆有润意,辛尤润。肺过敛,则气上而不行,辛泻肺,则敛者开而气顺矣。凡下气者,言顺气也,气顺则隔利,宽肠亦以其润而降也。

8.《别录》:主下气,除寒中。

9.《药性论》:主上气咳逆。治冷气及腰脚中湿风结气。

10.《日华子本草》:主调中,益五脏,下气,止霍乱、呕吐、反胃,补虚劳,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结,消五隔,止嗽,润心胸,消痰气。

11.《本草衍义》:治肺气喘急。

12.《纲目》:治风顺气,利膈宽肠,解鱼蟹*。

13.《本草通玄》:治蛇犬伤。

——《中华本草》

版权说明

上述内容摘自相关书籍,已经注明出处,如有侵权,可联系本人删除。上述治疗方案均摘自相关文献,如需使用,请咨询临床医师,擅自使用,后果自负。上述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







































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去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uzia.com/bzzz/1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