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2

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102/5972957.html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又名《小郎中学医记》,是正在网上热传的一本以小说形式讲述中医药知识的书籍。该书“以中药教材"为背景,以爷孙俩的行医故事为主线,展现每一味中药平凡而又神奇的一面,以及一个传统中医成长的过程。书里既有师徒传承的中医精神,也有爷孙俩深深的中医药情结。

本书采用小说题材的创作形式,使读者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从头到尾一气读完。书里既有医案故事,读书析疑,又有养生保健、采药记趣等内容,既有老中医的哲理智慧,又有小徒弟的天真童趣,能够迅速引领大家了解中医,学习中医,感悟中医”。

上一篇:(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罗汉果

辛、苦,温。归肺、脾经。

叶:止咳,祛痰。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根:止痢。用于肠炎痢疾。

药酒方治哮喘

有个哮喘的老人,每年冬天发作特厉害,医院,又不方便,他问,大夫,有没有单方偏方,可以应急啊?

老爷爷说,哮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肾不纳气,有人痰浊壅肺。你是什么时候发作最厉害?

这病人说,天气冷时,还有大鱼大肉吃多了。

老爷爷笑笑说,见病知源,你知道什么时候发作厉害,那么你只需要避免这种情况,或者用药朝相反方向走,就可以反转疾病。

病人不解地问,怎么朝相反方向走呢?

老爷爷说,很简单,天气冷了血脉就收缩,所以你平时要在阳光好的时候多运动,这样天冷时,血脉就不会收缩那么厉害,喘就不会发作那么频繁。还有吃大鱼大肉时,容易生痰生火,鱼生痰肉生火,青菜豆腐保平安,把饮食放简单点朴素点,即使生病了也简单好治。

病人点点头,然后老爷爷便对指月说,指月啊,我们得给他设计一个方子,既能让它肺部血脉循环加快,又可以把肺中的痰搞下来。

小指月说,那是不是用三子养亲汤配合活血化瘀之品?

老爷爷点点说,这思路不错,不过还有更简单易行的,直接搞个药酒方,用满山红的叶子泡白酒,这样酒能够行气血,助药力,满山红可以止咳祛痰平喘,这对于老慢支哮喘的病人就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这样病人有了这泡酒方后,天冷哮喘容易发作时,喝几杯就好多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记载,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用满山红叶子打粉二两,白酒一斤,泡七天后,过滤,每次服上一小杯,每日三次。

味酸、性微温。归肺经。

治咳嗽气喘,咳血,痈疽,外伤出血。

胡颓子叶治虚喘

《中藏经》记载,治一切肺喘剧甚者:胡颓子叶焙研为细末。米饮调服二钱匕,并服取瘥。

有个肺结核的病人,虽然结核基本治好了,可留下个后遗症,经常短气咳喘,有十几年了。

小指月知道找出疾病的原因很重要,于是便问他,大伯,你什么时候喘得最厉害?

这病人说,只要劳累一些,就觉得气不够用,开始喘。

老爷爷说,指月,这就是一个虚喘,久病及肾,肾不纳气,肺气不敛,所以用药时,就要注意固护其虚。然后老爷爷便教他用胡颓子叶跟人参等分打粉,用粥的上层米饮来送服。平时再每天吃一两个核桃。这样连续吃了一个多月药,病人明显感到咳喘大好,偶尔劳作一下,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喘得喘不过气来,嘴唇发乌了,于是继续吃了三个多月药,居然不再喘了。

小指月问,爷爷,为什么要用米粥的上层米饮来送服这药粉子呢?

老爷爷说,这米饮又叫做粥油,古人说粥油滋阴之功胜熟地,你看它色白入肺,又是粥的上层,而人体五脏六腑的上层就是肺,禀清高之气而生,又为五脏华盖,而这粥油入脾能上润胸肺。所以肺病虚劳者,可常服粥油,用粥油送服补虚之品,其效更彰。

小指月又说,那胡颓子叶呢?

老爷爷说,胡颓子叶既能酸收肺喘,又可以以微温来化散肺中痰饮,所以它是温肺敛降下气之药,最善于止咳平喘,临床上各种老慢支,哮喘,到后期肺部都偏于虚寒,这时你既要温其寒,又要敛其虚,那用单味胡颓子叶煎汤或者研粉冲服都管用。

小指月又说,为什么平时食疗还要配上一两个核桃?

老爷爷说,虚喘要治肾,核桃能助肾纳气,但又不能服用太多,服用太多脾胃转动不过来,反而容易生痰生湿。这老慢病就像将要灭了的炉子一样,你想要把火烧旺起来,就要有耐性地慢慢添柴,一次不能添多,持久地添,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火就会旺起来,身体也会强起来。所以食疗之道,不在于一下子补多少,而在于长期慢慢地补养。

在身体能吸收的前提下,认准方向,辨证用药,久久必见其功。虽然是一两个核桃,可每天增一分正气,壮一分肾气,日积月累,体质一强起来,痰喘就退下去了。

小指月点点头,随后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本草纲目》记载,胡颓子叶治喘咳方,出《中藏经》,甚者亦效。云有人患喘三十年,服之顿愈。甚看服药后,胸上生小瘾疹作痒,则瘥也。虚甚加人参等分,名清肺散。大抵皆取其酸涩,收敛肺气耗散之功耳。

(未完,待续,往下拉有往期故事链接!)

本文选自《小郎中学医记: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作者:曾培杰,陈创涛,版权归作者所有。

1

往期文章精彩回顾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合集(全集完整版)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部合集(集至集收藏版)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丹参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红花、桃仁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牛膝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益母草、泽兰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鸡血藤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王不留行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月季花、凌霄花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土鳖虫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自然铜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苏木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骨碎补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血竭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儿茶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刘寄奴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三棱、莪术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斑蝥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水蛭、虻虫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穿山甲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半夏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天南星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白附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白芥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皂荚、皂角刺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旋覆花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白前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猫爪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川贝母、浙贝母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瓜蒌(全瓜蒌、瓜蒌仁、瓜蒌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竹茹(竹沥、天竺*)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前胡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桔梗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胖大海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海藻、昆布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海蛤壳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药子(*独)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海浮石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瓦楞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礞石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苦杏仁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苏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百部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款冬花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枇杷叶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葶苈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桑白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白果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矮地茶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罗汉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uzia.com/bzzz/123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