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之旅
问:杭州历史上名声最显赫的两位市长是谁?
答:非白居易、苏东坡两位“市长“莫属!
今天,小莲要推荐的是“清风之旅”第三站也跟这二位市长有关,那就是位于西湖区孤山后山路的白苏二公祠。
孤山位于西湖北端,是西湖中 的岛。它山水相映,风景秀丽,人文荟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这里是两朝帝王的行宫所在,是古代文豪的隐居之所,亦是杭城人民缅怀先贤的地方。在孤山南麓有一座“白苏二公祠”,里面纪念的是杭城 的两位“市长”——白居易和苏东坡。
白苏二公祠是杭州典型的祠堂建筑,一围院落,两侧厢房,三进屋宇,总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进入白苏二公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展示白、苏二人诗词成就的中厅。中厅两侧是展现白、苏二人年表及他们在杭勤*爱民、廉洁奉公事迹的东西厢房。穿过中厅,便进入了 一进的后厅,这里运用彩绘版画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白居易的主要生平及*绩。在中厅与后厅西侧的连廊内,陈设着14块与“白苏二公祠”相关的石碑,包括了四块苏东坡手迹的石碑及杭州遗存最早的碑刻。徘徊于黑瓦粉墙的白苏二公祠内,仿佛能透过这旧门老墙,青石苔痕依稀看见千年前西子湖畔那两位父母官忙碌而又淡然的身影。
白居易和苏东坡为百姓所敬仰,在于他们的清正廉洁、一心为民。
唐贞元年间,白居易被派往陕西周至当县令。他刚上任,当地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绅差人将一条塞满银两的大鲤鱼送到县衙,而李财主也命人送去一个塞满银两的大西瓜。第二天公审时,白居易当着众人的面让衙役取来鲤鱼和西瓜,从中抖出银子,听审者一片哗然。白居易厉声斥责了两人后,按唐律例各打了四十大板,众人无不拍手称快。而后,这些行贿的银子便被拿来救济贫苦百姓。
苏东坡刚到任杭州通判时,就遇到官舍倒塌,压死压伤多人。于是,他请求朝廷拨款对官舍进行维修。但当他发现连年的水旱灾害导致杭州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时,便马上将修缮官舍的钱拿来买粮赈济灾民,并多次请求朝廷拨款救灾。同时,他还捐款在城中修建“安乐坊”,专门收治无钱看病的灾民。据说,这是我国历史上 所“医院”。
白居易和苏东坡为百姓所敬仰,在于他们的勤*为民、廉洁务实。
白居易来到杭州担任地方官前后不到三年,却给杭州做下了两桩水利工程,修筑钱塘湖堤,疏浚唐代大历年间李泌的六井。任职期间,白居易发现,西湖一带的农田由于连年受到水旱之灾的影响,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贫困,而当地的官吏却不肯运用西湖的水来灌溉农田。于是,白居易发动民工加高钱塘湖堤,修筑堤坝和水闸,增加湖水的蓄水量。他要求水闸在春季多雨时要闭闸蓄水,以防洪涝,到了夏秋多旱时,要开闸泄水,以灌溉农田,他的这种方法解决了当时从钱塘到盐官数十万农田的灌溉问题。筑堤旱湖后,白居易还写了篇《钱塘湖石记》立于西湖边,他还告诫他的后任者该如何使用和管理好西湖水。老百姓就把这条堤称为“白公堤”。
苏轼到杭州做通判的时候就知道西湖快要变成一潭臭水了。他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于是在请求朝廷支持经费的奏折中,苏东坡陈述了西湖疏浚工程的五大理由,从鱼鸟生活的生态环境、杭州人民的饮水及城市前景、农田灌溉、供运河取水、供酿酒用水及官府的财税收等五个方面,说明了“西湖五不可废”。西湖疏浚工程开工前,他又亲临湖上考察。他发现,西湖南北共30里,如果在疏浚中将淤泥从湖中搬向沿岸,既费工又费时,也会因堆放问题滋生腐败。于是,他决定将挖出的淤泥堆积西湖中央地带,利用淤泥筑一长堤,不仅省了工时,还多了一条便民通道,并给西湖增添一道壮丽的景观。
据《杭州府志》记载,在那期间,苏东坡每天都要到现场巡视指挥。疏浚筑堤完工以后,苏东坡又叫大家在长堤上修起几座石拱桥,便于堤两湖的船只过往;又在湖中种菱,菱藕收入成为以后疏浚西湖的费用;在堤上遍插垂柳、芙蓉,既美观又能固堤。如今我们看到的西湖重要景观“苏堤春晓”,就是苏东坡当年的杰作。杭州人民为了感激他、纪念他,把这道新堤命名为“苏公堤”。
“白公堤”和“苏公堤”的修筑向我们表明了两位文豪清正廉洁、艰苦朴素的官风和与一心为民、与民共甘苦的德行。“白苏二公祠”则见证了杭城百姓对白居易和苏东坡两位“市长”深深的思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