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双辽:小秸秆“出海”助脱贫
原来没人稀罕、处理麻烦的水稻秸秆,如今却能“漂洋过海”,卖到日本喂和牛。在吉林西部的双辽市东明镇盘山村,小秸秆成了“香饽饽”,既给村集体增加了收入,也让45户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有了坚实的产业保障。
走进盘山村大华草场,新建的车间里,一捆捆稻草经过粉碎和去尘等一系列处理,变成了一包包的稻草砖,等待装车运往大连港口。
大华草场负责人刘兴华是盘山村的村民,也是这个项目的承包人,负责日常运营。
年1月竣工的大华草场,以每吨00元的价格收购水稻秸秆。1公顷水稻产生的秸秆,能卖多元。
和玉米秸秆相比,水稻秸秆处理更难。当地推广保护性耕作,玉米秸秆可以粉碎还田,而水稻秸秆却无法还田。盘山村所在的东明镇又是双辽市水稻主产地。以往,村民们要么把水稻秸秆拉回家当柴火,要么就地烧荒。每到春季,如何防止烧荒给当地带来很大压力。
盘山村扶贫 书记于建平一直琢磨着怎么在秸秆上做文章,搞一个稳定可持续的项目。
刘兴华以前做过草场生意,有出口资质,后来做了其他生意。于建平找到他,琢磨着能不能把项目再做起来。
出口资质还在,工商许可也不用重新办理。几个人跑到大连港口仔细考察一圈,觉得秸秆加工项目有前景。“咱们的稻草秸秆品质,刚好符合日本一些和牛养殖企业的需求,用来加工反刍饲料。”于建平说,“贸易商收购意愿高,这个项目准行。”
刘兴华有渠道、有资质、有经验,但缺钱。于建平和东明镇的干部把项目设想做成方案,向市里申请下来多万元扶贫资金。定点扶持盘山村的双辽市人民武装部也拿出0万元帮扶资金。
有了初始资金,村里的两公顷建设用地也派上了用场,一个秸秆加工厂就这么张罗起来。村里和刘兴华“约法三章”:项目由刘兴华承包,前10年每年给村里上缴18万元承包租金。此举充实了村里的扶贫资金。
盘山村设置了保洁员、护路员等公益岗位,给他们开工资。残疾、重病等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能得到分红。“这些钱都出自这18万元租金,秸秆加工项目改善了贫困户的生活。”于建平说。
盘山村的稻草纤维丰富,矿物质和各类营养含量高。“这里的气候和土质,造就了稻草秸秆的特殊品质,日本和牛爱吃。”刘兴华说。
草场虽小,但每一包稻草砖都有标签,每一批稻草砖都经得起各类检验检疫,日本客户颇为青睐。大华草场这个扶贫项目,“吃”掉了盘山村大部分秸秆。于建平、刘兴华和几位村干部计划着,把产量再做大些,把收购半径再扩大些,把更多的秸秆卖到日本,让村民的生活更富裕。
新华社记者褚晓亮、段续“萝卜干”书记来直播啦
苏子油、煎饼、蛋糕……美味不容错过
昨天
吉林乡村广播主持人小米、大秦
再次为 书记协会直播打Call
看看咱吉林“李佳琪”和“薇娅”
谁更胜一筹
今晚直播有变化
淘宝、快手相继播
18:30—19:30来快手
19:30—:00看淘宝
萝卜干、苏子油、煎饼……
美味产品尽收囊中
今晚,松原 书记董传友带着代言的白萝卜干来到直播间,为粉丝讲述扶贫经历,介绍白萝卜干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方法等。本次直播的产品除了有粉丝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