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苏二公祠

白居易公元~年担任杭州刺史,苏轼曾两度在杭州为官,其中,~年任杭州通判,~任杭州知州,唐代的杭州刺史和宋代的杭州知州大体相当于杭州市长,通判大体相当于副市长。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期间,修钱塘湖堤,蓄水灌地千顷。又疏浚城中李泌六井,供居民饮用。但如今西湖上的“白堤”并非当时自居易作的那条湖堤,白居易修建的那条湖堤已经消失,现在的白堤原名叫“白沙堤”,在白居易来杭时就已经存在。白居易的诗“ 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即是。但后人为了纪念自居易,将白沙堤称为“白堤”。苏轼在任杭州知州时,也疏浚六井,并修建了贯通西湖南北的西湖堤,并在堤上修建由他亲自命名的六桥,接替苏轼任杭州知州的林希将苏轼修建的西湖堤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为了纪念白居易和苏东坡的功绩,清嘉庆三年(年),经大学士阮公的提议,在西湖孤山南麓建造了“白苏二公祠”。西湖边有诸多类似白苏二公祠的纪念性建筑,如张苍水祠、于谦祠、苏东坡纪念馆、纪念岳飞的岳王庙、纪念范仲淹的范公厅、纪念隐士诗人林逋的林和靖墓、纪念秋瑾的秋瑾墓、甚至还有苏小小墓、武松墓。这些景点都比较冷僻,我一般对冷僻的景点情有独钟,那些人流熙熙攘攘的景点总是让我脑袋发胀,心情紧张,只有一个人留连于人少的景点时,方可放慢脚步,用心体悟,于是我特意选择中午参观白苏二公祠。进得门来,和我预想的一样,里面几乎没有游客。深知苏轼是个美食家,我忍不住把我背包里仅有的一颗大白兔奶糖和几颗开心果偷偷放到了属于苏轼的供桌上。这两样食品,我这种凡夫俗子吃得再多,也无非只知道甜和脆,还是给了坡仙更好,他老人家不光会吃,更会写。白苏二公祠同时又是白居易纪念馆,苏东坡有单独的纪念馆,在苏堤南端。白居易是大诗人,苏轼是大文学家,二人诗的艺术风格、思想内容以及表现手法等虽然不同,但苏轼一生却很敬慕白居易。苏轼曾自称“出处依稀似乐天”。白居易和苏轼中年以后的为官经历确有相似之处。白居易44岁贬江州,48岁任忠州刺史,49~50岁还朝,官至中书舍人。51岁自请外任,任杭州刺史,54岁除苏州刺史,55岁以眼病归洛阳,56~57岁复入朝至刑部侍郎。58岁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75岁去世。苏轼44岁谪*州,50岁起知登州,旋入朝任礼部员外郎,51岁累迁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53岁兼侍读,权知礼部贡举。54岁自请出知杭州,56岁知颍州,57岁知扬州,后在朝任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58岁出知定州。不过,58岁后,苏轼和白居易的生活就不可相提并论了,白居易大部分时间中隐于洛阳,基本过的是诗酒风流的生活,苏轼远窜南荒,丰衣足食不啻于奢望。南宋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中说:苏文忠公(苏轼谥号文忠)独敬爱乐天,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苏轼为韩琦作的《醉白堂记》中有: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苏轼盛赞韩琦的忠、谋、文采、操守、道德和白居易相同。可见苏轼对白居易的敬重。北宋王直方在其《归叟诗话》中说:东坡平生最慕乐天之为人,故有诗云:“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又云“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又云:“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又云:“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又云:“渊明形神似我,乐天心相似我”。确实,从这些诗句来看,处处透露出苏轼对白居易的企慕之情。苏轼在被贬*州期间,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东坡”二字即来源于白居易的《步东坡》诗中的“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以及《东坡种花》中的“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花落尽,翳翳叶生初。”等诗句。并且,苏轼有不少诗词都能从白居易的诗中找到出处,举一例说明:苏轼好友王定国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远贬广西宾阳,三年后北归,苏轼作《定风波》词: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 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从惠州赴海南儋州贬所的路上,听说弟弟苏辙被贬往雷州(今广东海康)安置。行至梧州(今广西梧州),闻苏辙尚在藤州(今广西藤县),写了下面这首诗: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九疑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月未落江苍茫。幽人拊枕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这里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和“海南万里真吾乡”都可在以下白居易的诗中找到出处。吾土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水竹花前谋活计,琴诗酒里到家乡。荣先生老何妨乐,楚接舆歌未必狂。不用将金买庄宅,城东无主是春光。初出城留别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重题匡庐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种桃杏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uzia.com/bzzz/73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