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针剂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40111/4325346.html
文/在风
来源/莫问大叔(id:mownds)
“爸,妈,我想对你说……”
“你作业做完了吗?”“你老板对你工作满意吗?”“你不小了,该结婚了”
为什么每次想真正对爸妈说些心里话时,总是失望?
看完本文也许就懂了背后的真相。这篇文章将不仅讲述北大生对父母的控诉,也揭开了北大生父母对儿子的想法。大家看看到底是谁的问题?
01
快过年了,有人在抢回家的车票,有人却打死也不愿回家。
近日爆出了一封北大毕业生的万字长文。里面写了自己“拉黑父母6年,12年不回家”的真相。
很多人都看哭了。
以下为红星记者采访北大毕业生原话:
“我为什么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
(一)“他们不是照顾我,他们只是想控制我”
从小,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记得小学一二年级时,班里要搞文艺演出,前一天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演出时却只有我没按要求着装。我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的请求也没被准许。
在穿衣这件事上,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要按照他们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
五六年级时,我对奥数很有感觉,但一开始母亲不乐意让我去。
直到一次在外参加奥数考试回来后,我发现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
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时,我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绝。此后多次争取也均遭到家人拒绝。
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所有的生活圈子,包括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跳出学校的几乎没有。
尽管后来考上北大,但是从小的封闭单纯的环境已经让我丧失了该有的社交能力,与一些同学的难以相处也让我对人际交往不再期盼。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
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而大姨果然像父母一样“照顾”我:不断给我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我同学了解我的情况。
可是他们不知道: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二)
“我向父母求助,却从未得到支持”
成长过程中,我数次“救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我遭到同学的嘲笑,后来传到家里亲戚耳里,又一次遭到了亲戚的嘲笑,且不止一次。
为什么面对嘲笑,家人从来没有保护过我?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高中时,一次我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希望能得到解决时,我的父亲却把我狠狠骂了一顿,“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
到了高二,我再向他们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至今难以接受的是大学前的一次旅行,我“被迫”参加父母“邀请”的一次毕业旅行。
旅行团由单位里的几家人组成,带团的是一名年轻导游。一路上,母亲都在不停讲述我如何 和培养我的体验,让人很不舒服,尤其是她的表情却是愁眉苦脸。
最为突然的事情发生在当天晚上。导游在安排住宿时,当着全团 十个人的面提出“这位北大的状元和两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
我瞬间僵住,不知所措,但我什么也没有说。我的父母也没有搭话。
回到房间后,我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却遭到了父亲的一阵教育责骂,“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
但实际上,我需要的是他们的一个反应。只是,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在我看来,家人所有的“爱”和“保护”不过是保证控制对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续控制,至于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他们却从未考虑到。
(三)
“攒够失望后,我把他们拉黑了”
年春节是我在家度过的 一个春节。
当时即将大学毕业,小时候取笑我不会剥鸡蛋的亲戚来到家里,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讪笑道,“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
因为剥鸡蛋的事,多年来频繁遭到嘲笑,加上大学几年本就因为动手能力原因显得被动,这次我没有忍住,猛地站起来怒视相对。
这次,父母依然没保护我,也没对亲戚说不。之后,自然少不了一场争吵。
自那以后,我没在家过春节。今年,我没有回家的想法。
毕业后,我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决定借着英语优势出国读研。
但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给我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我。
其实我与这位“老朋友”并无共同话题,并且这位“老朋友”身上存在诸多问题,令人难以忍受。
所以我写了封多字的信回家,希望他们明白我跟这人的关系,不需要再“照顾”我了。
回信一天后就来了。
我的父亲认为我绝交未免太狭隘无理,要求我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
那一刻,我绝望了,他们的反应仍然不以为然,并不顾我的感受。
在年前后,我写了一封长长的决裂信,接着,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
我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这一步,充满无奈,毕竟在这期间他们有太多的机会。但凡有一次他们抓住了,就不至于此。
(四)
“我想获得救赎”
北大毕业后,我进入一家专业对口的机构上班,但我却没有信心。
因为我的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加上自卑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
不到一年我选择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其实我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也曾想过到心里咨询机构就诊,但当时国内心理学科以及心理咨询机构并不成熟,这也让他的心理问题无法提早得到解决。
为了解决这个心理问题,我决定转换专业,去攻读心理学,打算之后申请赴美读研。
我希望心理学能够帮我弄清楚自身遭遇的问题,与过去抗争,也希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个性的专业,搞清楚我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到了美国,我常常会不禁想起从前沮丧的事情,很难集中注意力。
逼不得已,我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和咨询师足足聊了6个多小时。
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而这些问题也印证了我之前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猜想。
心理报告出来后,我给父母寄回一份,但他们依旧不以为然,认为是我的责任。
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回国,经历了几份不太顺利的工作,最终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研究。
比如唤醒一些孩子的记忆、情感、知识,让他们能够分析问题,解决自身遇到的一些问题。
至今我的父母也不知道我在哪。
直到年国庆,我收到了父亲的邮件,邮件中,感觉他的语气温和了,说希望和我聊一些我感兴趣的话题。
但我当时什么也说不出,这么多年了,可能真的回不去了……
02
面对儿子的控诉,北大毕业生的父母到底是怎么想的?
以下为红星记者采访中的父母原话:
(一)
“我们搞不懂,儿子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看到儿子发来的决裂信,一开始没觉得有啥特别,因为儿子类似的“抱怨”已经不是 次了。
儿子把这封信称为对家人的“ 通牒”,但我觉得,这算是什么 通牒啊?
既然是通牒,你总该提出条件吧,总该是不能达到什么条件才会怎么怎么吧!
但我真没想到,儿子与家竟敢真的不回家。我们搞不懂儿子为何会远离?为何不能“举重若轻”?为何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二)
“一到过年,我只好撒谎说儿子在美国很忙”
这些年来,无论儿子能否收到,我都会在春节前给儿子发短信,问他回不回家过年?
但是大部分信息都没有回应。
之前我们还有不适应,但近几年,我们慢慢习惯了。
不然呢?我们除了被动的接受还能怎么办?他电话拉黑了,短信不回,也没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