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难忘的粘饽饽陶鹿镇

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ww.xxzywj.com/m/
漫长冬季里,被寒冷裹挟的东北人孕育了一种可爱独特的美食——粘饽饽。过去的满族人,擅长渔猎,长期上山打猎下河捕鱼出外打仗,寒冷天气里随身携带粘食,方便加工食用又耐饿。满族人将一切粘的干粮主食都称之为饽饽,慢慢整个东北地区形成了喜欢做和吃饽饽的习俗。寒冬腊月里,一做做一缸满族的粘饽饽种类有很多,名称也有很多,粘豆包、苏耗子、粘火勺、油炸糕等等,样式、做法、原料都有所差别,但大体上主要原料是黏米面。东北主要是粘苞米、粘大米、粘大*米,大*米就是谷子去皮,还有用粘高粱米,一切金*、雪白的粘米都可以磨面做饽饽。家乡的大姨今年还特意在自己家后院子里种上几垄粘高粱。入冬之后就开始准备,粘米入水浸泡后磨面备用。有的农村地方还保存着原始的泡米和石磨磨米,这就更需要制作人的丰富经验来判断米泡时间的长短是否合适。馅料主要是红小豆,有的地方还用豆角粒(红芸豆)煮熟捣碎成馅。做粘饽饽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有的人家人数多,粘饽饽也是漫长冬季的主食储备,一户人家做一次至少能塞满一个大酸菜缸,有的人家可能三到五天才能全部做完。等到开始包粘饽饽的那一天,黏米面先提前几个小时和面等待发好,一盆红豆馅提前加糖或者不加糖,小时候没有白糖大人们用的糖精,小孩子们常常趁着大人不注意偷摸用手指挖走一大坨塞嘴里,甜在心间。苏子叶或者苞米叶洗净阴干待用,万事俱备,就等女眷来齐了。姑娘媳妇坐一炕,一帘一帘晾户外因为每年每家要包的粘饽饽数量巨大,就需要全家女眷齐出动,出嫁的娘家人,没出门的小姑子,邻居家的好嫂子都召集一起,共同动手,从淘米、磨面、和面、做馅等都要参与。然后大家坐在炕头,守着一盆盆发好的面,和好的红豆馅,就开始包了。在炕桌上用手一团一个,团成圆圆尖尖的顶的是粘豆包,长相可爱。如馅饼一样包好的是粘火勺,用苏子叶包住的是苏耗子。放在盖帘上直接上锅蒸熟,粘火勺可以直接油煎。成品端到户外晾凉冻好直接放进缸里,随吃随拿。因为包粘饽饽时间战线长,一屋子女人叽叽喳喳,说尽了八卦。所以“冬包豆包讲*怪”,做着这般辛苦的工作在稀奇古怪的传说八卦中也就没有觉得那么累了。甜香可口解馋佳品进了正月,常常家长叫孩子出去拿几个粘饽饽,孩子就蹦跳到外头缸里掏出一捧,也不知道多少个,反正多多益善。家长火灶上烧着水,将一盖帘的粘饽饽熘热乎端上桌去。小朋友喜欢吃煎过的粘火勺,上面有一层硬硬的油煎面不粘嘴,把苏耗子上的苏子叶最长最粗的梗撕掉,一口咬下去,苏子叶的清香,红豆馅的甜与黏米面的细腻全释放出来,几口就能吃掉一个。大人们会劝小朋友少吃,怕粘食不消化,小朋友哪里顾得上自己的肚子,自己家的吃完还能跑到邻居家蹭上几个吃撑为止。另一种黏饽饽也同样让小朋友们爱不释手,将包好的粘饽饽放入热火的油锅里炸,炸到外焦里嫩,颜色变深,放在边上沥完油,这圆圆的香喷喷的金*糕饼就是人见人爱的“油炸糕”了。一般油炸糕技术含量比较高,还比较费油,农村家里很少做,所以农村的孩子们那时候只能等着大人去赶集或者跟着一起去,才能吃到这酥酥脆脆嫩嫩软软的油炸物品,热的时候最好吃。那个时候油炸糕的江湖地位比现在的生日蛋糕还要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uzia.com/bzyt/159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