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征文05我的老中医爷爷

我的老中医爷爷*阔登

在咱们乡下,也许是长期的口耳相传吧,男女老少都能辨识一些常见的草药,懂得一点配方疗效。遇到小伤小痛也不会惊惶失措,只须不紧不慢,提个小锄,到田边地角刨几块树根草皮敷上,或者拔几棵野花草,煎成药汤喝下去,不出几日,也就药到病除了。

  而咱村的人采药用药又比别村的精到一些,因为我们村里有一位老中医——我的爷爷。河边草,水边木,该咋采,该咋用,大伙儿乐意问他,爷爷也乐意讲。有人跟爷爷开玩笑,说您老先生讲得这么耐心,大家都成医生了,不怕短了你的诊费啊。爷爷淡淡一笑,真这样,就太好了。   爷爷的医术,在我们那里小有名气。如今,他已是90高龄的耄耋老人,依然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早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了,他还是闲不住,继续拿脉问诊,十里八乡的乡亲身体有啥不舒服或者疑难杂症都愿找他瞧瞧。 爷爷在镇上开着一个小中药铺,自己坐堂,亲自抓药。我从小就爱到爷爷药铺里玩,久了,就喜欢上了那股浓浓的草药味儿,也喜欢那一层层木制的小格子,不时瞄瞄那格子上贴着的*纸,*纸上面用毛笔正楷写着各种药名儿:白芷、当归、藏红花、白苏子……看着一目了然,又很神秘,似乎每一个方格子里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柜台上放着用来压处方的大理石镇纸,还有小巧的戥子,包草药的一叠方纸和棉线等物件。柜台下的矮木桌上放着一个铸铁药臼,配着*铜做的碓,舂起药来,那有节奏的叮当声煞是好听。爷爷抓药时,很庄重,很虔诚,全神贯注,提着戥子,称量相当精细,有时药料不过多了几根茎须或叶片儿的重量,他都要掐下来,说多了一丁点,煎出的药水药性就变了,马虎不得。   爷爷收藏了许多老医书,大都是线装本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唐本草》、《本草纲目》……在药铺后的小房间摆了满满一书架。这些医书可是他的宝贝,有些还用红绸布包着,不让别人乱碰。有一回,我在一本医书里夹了几只蝴蝶,想把它们枯成标本,结果被爷爷发现了。爷爷很生气,好几天不让我去药铺,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碰那些老宝贝了。   有时候到同学家里玩,有人提起我是*老中医的孙子时,认识爷爷的人就会立即表示出对他的感激和敬仰之情。他们都曾被爷爷看好过病。还从别人嘴里,听到不少爷爷治好疑难杂症的故事,说得最多的是爷爷治好失语症的故事。说前些年有一个外乡姑娘,复读好几年没考上大学,一时心火上涌,突然得了一种奇怪的“失语症”,急得脸红脖子粗,就是说不出一句话来。她家里人带着她到处求医问药,钱没少花,效果基本没有,后来找到爷爷,爷爷开了几付“开窍药”,又给她扎了一段时间银针,结果姑娘的病完全好了,前后用了五十块钱……   爷爷腿脚还算灵便的时候,不少的药都是他亲自采回亲手炮制而成的。以前,爷爷常到一个叫观音崖的地方采药。爷爷说,观音崖泉水清,空气好,阳光足,那里的药材是最地道、最有疗效的。虽然去观音崖需要徒步行走近两小时,他还是坚持要去那里采药。   有时,爷爷会带着我和姐姐一起去采药。天还未亮,爷爷就叫醒睡梦中的我们,一人背上一个小背篓,带着干粮就出发了。 等到我们走到目的地时,已是红日半悬。观音崖的确是个好地方,数道清泉,潺潺涓涓,灵气聚集;翠竹杆杆,修直挺拔,别有幽情;阳光透过郁郁葱葱的树梢投射下来,把在草丛上滚动的露珠,映照得如同水晶般璀璨,还未消散的云雾,披着点点碎碎的阳光,犹如仙境,生在这里的花花草草,自然颇具灵性了。而行走在山路上的我们,似乎成了缥缈于山巅的采药仙人。   采草药,在我们眼里是那么有趣。记得 采的是金银花,初夏时节,在观音崖的泉水边,山路旁,随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它弯弯的枝条十分诗意地伸展着,盛开的金银花,*的似金,白的似银,一阵山风吹来,所有的花儿彷佛成了少女掀起的裙摆,随风摇曳着,缕缕清香飘散空气中,沁人心脾。也有不少草药生长在很陡峭的地方,如石斛、百合等,长在崖壁斜坡上,所以采药也是很辛苦的事,不过还是快乐多于辛苦。采药时,整个人的身心放逐于青山绿水之间,置身于青枝绿叶中,寻寻觅觅。蓦然回首,一丛丛熟悉的透着温馨的蒲公英正在草丛中朝人微笑。低头间,一大簇开着淡*绿色花儿的石菖蒲,近在咫尺,伸手可采。放眼望去,绿油油一大片,长得像韭菜的,是麦冬草……很快,篓中便有了艾蒿、藿香、半夏、马齿苓、菖蒲、麦冬…… 等到太阳偏西时,我们已收获颇丰了。爷爷叫我们在一旁喝水,自己则开始把采得的药草分成小把捆好。也许是太早起床,也许是来时路上太兴奋,也许是一天的劳动确实辛苦,在爷爷收拣药草的时候,有一回,我竟然趴在姐姐的腿上睡着了,后来的事情,就有些朦胧了。只记得是趴在爷爷的背上,高高低低间,依稀听到远处的寺院暮钟声声,悠远绵长…… 药铺没事时,爷爷会给我们讲故事,有神农尝百草呀,钱乙一味*土救太子呀,还有李时珍亲尝曼陀罗遇险呀……每每看到他气定神闲地一番望闻听切,然后龙飞凤舞地开出药方,山头田角的野草在他手里成为救人的良药,便觉得爷爷成了故事中的神医了。有时候,爷爷还在药铺帮人煎药,周末或放假时,我时常去打打下手,添添柴火,观观火候,这个“苦差”一直持续到我参*离开故乡。说是“苦差”,不是累,是因为煎药时,药罐里总要飘出阵阵药草的苦味。久而久之,这种苦味在我鼻息间成了怡人的香。在我眼里,中药香,不同于花香果香,而是混合了各种草药的气息,萃取了各种天然药物的精华,是一种厚重而质朴的风雅之气。煎药时,我总会想起《红楼梦》中一个小小的情节,有一回贾宝玉为晴雯煮药,丫头怕药味熏了屋子,宝玉却有一番妙语:“药气比一切的花香还香呢!神仙采药烧药,再者高人逸士采药治药,最妙的一件东西!这屋子里我正想各色都齐了,就少了药香,如今恰全了。”足见古人采药熬药确是风雅之事呢。而每当看到有人病恹恹地来找爷爷,喝了几日药水,又两脚轻松千恩万谢地离开,我是越发喜欢这份“苦差”了。

爷爷最反感有人说中医“不行了”。有一回我从部队休假回家探亲,向爷爷说起某些人的言论。爷爷的拐杖戳得水泥地“通通”作响,生气地说:“这些人懂不懂中医的阴阳五行、四诊八纲?懂不懂十二经络、五脏六腑、奇经八脉?认识几棵药草?会几种炮制法?根本就不懂中医的来龙去脉,怕连《本草》都从没翻过,凭啥就说中医不行了《本草》没用了?唉,尽说外行话,数典忘祖……”自我记事以来,从没见爷爷发过这么大的火。 我的姐姐,当年采草药的小姑娘,现在,医院的中医了。爷爷说这叫后继有人。说这话时,爷爷满脸欣慰。

编者注:这是一篇来自湖北武汉的稿件,作者细腻的文笔记录了老中医爷爷的光辉伟大。从文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的*在民间,中医需要更多的这样好中医,也需要更多作者这样热爱和赞美中医的人,中医的复兴是历史必然,是自然选择。在此,我们向一生坚守在中医战线的老中医致敬!

弘扬中医文化

讲好中医故事

----我与中医的健康故事

有奖征文启事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宏晟堂中医馆自成立以来,坚持“用疗效赢得口碑,用口碑铸造品牌”的理念,坚持弘扬中医文化,传播健康知识,研治疑难顽症,做好健康事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和患者赞誉,被评为“陕西省质量诚信服务AAA级信誉单位”。或许您曾见证了宏晟堂的成长发展,或许您和中医之间有过令人动容的故事,或许我们在为您服务中存在着一些缺憾……请您拿起笔来,把您的心情和感受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征文内容以讲好中医故事,弘扬医德医风和医患情深为主旋律,内容健康向上,人物和事件真实,语言朴实无华。 以自己亲历、亲闻、亲见的人物和事件,讲述您和中医的健康故事,让世界更了解中医,弘扬中医文化,做健康中国人。二、征文要求1、文章形式题材不限,诗歌,散文,记述文均可,字数—字左右。2、应征稿件必须是原创作品,要求投稿人实名投稿,并保证所投稿件无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否则后果由投稿人自负。

三、征文时间从年4月15日开始,到年7月30日截止。四、投稿方式 1、文稿以电子版方式投寄,电子邮箱

.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uzia.com/bzzy/3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