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里待久了,与它许久未见,那一日在火炉火的菜架上看见它,颇有一种记忆似海翻涌而来的错觉。
曾几何时,在我家的村里,它在我家房前屋后,田野小路疯狂弥漫,不用播种,不用照顾,它顽强的在一切能够生根发芽的地方,肆意扩张。母上大人总是喜欢一筐一筐的端过来,而后嫩嫩的紫苏叶走上我们的桌子,剩下年老色衰口感微差的进了家里猪的肚子,这大致就是我年少是对紫苏全部的印象:我和我家猪春天里的食物。
只是今时今日再一回想记忆里的诸多细节忽然显现出来,我搬着沉重的木质小板凳乖巧的和母亲大人一起一点点把一筐野菜挑挑捡捡,扔到不同的盆里,再把紫苏叶洗净然后或小炒或油炸或炖鱼锅台上的热气,昏*的灯光,四溢的香味,充斥在唇齿的幸福感,萦绕整个屋子里的紫苏的香气。
还有头疼感冒时母上大人煮好的紫苏水,大多数情况都会不药而愈,而如今说来也巧,出去那么多次,名山大川、犄角旮旯,街头巷尾竟然在未见它,使得我和紫苏只剩下记忆里这些零落的画面以及大学书本上的知识。
明代李时珍曾说过:“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可见紫苏早早就已经走向我们的餐桌。
我一向是喜欢紫苏的,不只是因为它好吃还因为它美丽。即便它不像牡丹娇艳欲滴,也不像桃花占尽春色,它很低调带了丝丝淳朴,宽大的叶子,矮矮的一颗,不挑地方不用细心照料,嬉闹转瞬间它就布及整个大地。翠绿色、紫红色独自站成一道风景。待到夏季一过,它的枝头在不经意间就开始挂上一串串的白色或紫色的小花,迎风飘荡。在等些日子,那些或白色或紫色的铃铛样的小花里就会结出像砂砾般大小的种子,紧紧凑凑缀满枝头。
宋代章甫有首诗讲紫苏我颇为喜欢,他说:吾家大江南,生长惯卑湿。早衰坐辛勤,寒气得相袭。每愁春夏交,两脚难行立。贫穷医药少,未易办芝朮。人言常食饮,蔬茹不可忽。紫苏品之中,功具神农述。为汤益广庭,调度宜同橘。结子最甘香,要待秋霜实。作腐罂粟然,加点须姜蜜。由茲颇知殊,每就畦丁乞。飘流无定居,借屋少容膝。何当广种艺,岁晚愈吾疾。
这首诗极为全面的形容了紫苏的方方面面,事实上提起药用,紫苏大概是值得骄傲的,药用紫苏叶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叶(或带嫩枝)。宜在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味辛,性温。归肺、脾经。能够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常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
紫苏叶的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紫苏叶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恶,不论有无表症,均可应用,都是取其行气宽中的作用,临床常与藿香配伍应用。此外,本品有能行气安胎,常配砂仁、陈皮同用,治疗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紫苏辛温,能解鱼蟹*,中鱼蟹*后可用单味紫苏煎服,或配合生姜同用。
而药用的紫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成熟果实。卵圆形或类球形,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纹,基部稍尖,有灰白色点状果梗痕。种子*白色,种皮膜质,类白色,有油性。压碎有香气,味微辛。辛,温。归肺经。能够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紫苏小课堂:一年生、直立草本,总状花序,花冠白色至紫红色,小坚果近球形,灰褐色,,具网纹。花期8-11月,果期8-12月。
古书上称叶全绿的为白苏,称叶两面紫色或面青背紫的为紫苏,但据近代分类学者E.D.Merrill的意见,认为二者同属一种植物,其变异不过因栽培而起。又白苏与紫苏除叶的颜色不同外,其他可作为区别之点的,即白苏的花通常白色,紫苏花常为粉红至紫红色,白苏被毛通常稍密(有时也有例外),果萼稍大,香气亦稍逊于紫苏,但差别微细,故将二者合并。
END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