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迷丨紫苏,吃一道紫色的香味

端午节自然让人联想到粽子,不过我的端午节还与一种紫色的植物联系在一起,那就是紫苏,一种长满紫色叶子的植物。紫苏有紫色和绿色的两种,不过我的刻板印象却只认紫色的专门紫苏。

端午节前夕,母亲和家婆都会把紫苏与石菖蒲、艾草等扎成一小把,放在门槛两侧,或者悬挂在门两侧,代表消灾祛病、避祸驱邪之意。有一年,母亲在阳台窗户上也放了一把,直到第二年端午节,还依然散发着紫苏、石菖蒲、艾草的混合香味。

老家端午节还盛行给孩子们洗澡,紫苏、石菖蒲、车前草、劈荔藤、桑叶放入大铁锅,烧一大锅浓浓的香香的洗澡水,据说孩子用这个水洗澡可以防止在即将到来的夏季过敏长痱被蚊虫叮咬。轮到母亲当外婆带小麦时,小麦自然也要洗一洗,夏天还真的很少长痱子,不知道是不是这混搭神仙洗澡水的功效。

孩子洗了端午澡后要在脖子和手腕系上五色绳,以期健康相随平安庇佑。儿时父亲每每去城里卖自家种的香菇回来,都会给我们姐妹俩带一些农村买不到的新鲜物品,漂亮的五色彩绳就是其中之一。洗完“端午澡”,姐妹俩就戴上五色绳,平安喜乐地迎接下一个端午节的到来。

紫苏对浙江江山甚至衢州一带的人而言,更妙的作用在于,是烧鱼腥味菜肴必不可少的一种作料。炒螺蛳、红烧鱼、炖泥鳅、焙鱼干,凡是与鱼腥沾点边的,都要放入几片紫苏的新鲜嫩叶。

这可能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江山农村的房前屋后篱笆旁石头壁地头田垄等地方到处生长着紫苏,保持着“冬天冻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强劲蔓延势头,就地取材是饮食文化的一种智慧。另一方面,山区的人不常吃或者说不善吃海鲜、河鲜,于是慢慢寻找到了用紫苏的香味克服鱼腥味的烹饪方法。用了紫苏嫩叶的海鲜、河鲜,吃到嘴巴里不仅没有鱼腥味,反而有一股特有的香味。《本草纲目》中说:“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估计讲的就是这种可以入口吃的紫色香味。

用紫苏烧菜,味道最绝的 烧螺蛳。鱼虾之类本身蛋白质够多,味道也够鲜,各地美食也证明了不用紫苏也能烹饪出相当鲜美的味道。但螺蛳肉少,尤其肉质迷你的开化青蛳,吃的精华只能在于吮吸的螺蛳汤汁味道。清炒、红烧、酱爆、上汤,加了紫苏嫩叶,一只只黑色的螺蛳不再单薄,紫色点缀了黑色,清香驱散了泥土味,吸吮过后口腔留有余香,足可以回味一番。

当然,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江山人,不得不提一道“紫苏蛤蟆”。都怪“癞蛤蟆要吃天鹅肉”这句生动贴切的俗话丑化了“蛤蟆”的形象,以至于别人一听“紫苏蛤蟆”,不问青红皂白就紧张得后退三分。不过,江山话的“紫苏蛤蟆”只是发音像“蛤蟆”,根据“信达雅”原则翻译成汉语其实是“紫苏青蛙”。

先用面粉与新鲜紫苏嫩叶用水调成不会下滴的糊状,用勺子将和着面粉的紫苏一片一片地放入热油锅中,炸成形状不规则的薄面块或者面饼。油炸后,裹着面粉的紫苏长出不少“头”和“脚”,可能才得名“紫苏青蛙”。刚出油锅,趁热吞食,紫苏的香味,面粉的韧劲,油炸的松脆,“紫苏青蛙” 是道好吃但不能多吃的点心。

清代赵瑾叔的《本草诗》对紫苏有一段描述:“舒畅无知是紫苏,制将葅食伴瓜瓠。叶能达表温中气,子可消痰定喘吁。燃出灯油充蜡矩,编成篱落护鸡雏。芬芳豪贵常贪食,走泄真元气反虚。”浑身都是宝的紫苏不仅能食用,还可以作药用。

我也见识过紫苏散寒解表的功效,印象中有时感冒鼻塞流涕,母亲便用连根带茎叶的紫苏烧一大脸盆汤。我便将头埋在热气腾腾的脸盆上蒸, 十分钟下来就汗流浃背、鼻通气爽,连续蒸两三次后感冒大多便可“治”愈。元代诗人方回曾有诗言:“未妨无暑药,熟水紫苏香”,讲的是又是紫苏的消暑药效。不过在父亲眼里,藿香也有解暑的功能,中暑后,父亲泡一杯藿香水,母亲加以刮痧疗法,双管齐下,中暑便不治而消。外貌粗看上去,藿香与紫苏倒也长得有些相似,尤其是绿色叶子的白苏,不知道他们很久很久以前是不是远房亲戚。

离乡越远,思念紫苏味道的念头越重,母亲和家婆就将紫苏晒干,让我们带到城里烧菜。《本草纲目》中有记载“紫苏、白苏,皆 月下种。或宿子在地自生。八月开细紫花,成穗作房,如荆芥穗。九月半枯时可收子。子细如芥子。”母亲有一年就带了几株紫苏苗,随手种在小区楼下的空地上,没过两三年,结子、落子、发芽,还真繁衍成一小片的紫色了。不久,楼道里哪户邻居家也飘出紫苏鱼的香味了。

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赞赏

长按







































服用甘露聚糖肽后会不会出现副作用
初期白癜风能不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uzia.com/bzzz/3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