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将至,宣告燥热来临,明亮到晃眼的阳光,几乎不停歇地输送热量和温度。“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暑热深入,忧热烦渴,想着:没有冷饮的古人,到底是靠什么度过暑热的夏天?
莲子汤
明清两朝,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避暑。据《帝京岁时记胜》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清朝苏州人过三伏天则喜欢吃凉粉等清热爽口的食物,吃西瓜,酸梅汤也是人们常用的避暑方式。
清朝北京地区还有人选择苏叶、藿叶、甘草等中草药避暑,也是一大特点,也有人把降暑中药熬制成茶,随时饮用。凉茶在宫廷和民间都很盛行,只是宫廷里的凉茶配方更讲究些。
面食
酷热消耗体力,适当补充营养,合乎科学道理,老北京吃饺子、面条和烙饼摊鸡蛋,也是这个道理,即《民社北平指南》所称“初伏水饺,二伏面条,至三伏则为饼,而佐以鸡蛋”。
伏天吃面的习俗至少从三国时期就有了。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古人解释说五月、六月酷热难耐,是恶月,应该“辟恶”。而“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另外二伏时正值小麦丰收,用新小麦做成面条,吃上两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营养丰富,发汗驱病,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酥蜜粥
来源于《本草纲目》。原料:酥油30克,蜂蜜15克,粳米60克。先将粳米入锅,煮沸后,加入酥油、蜂蜜,煮熟待食。每日1次,佐餐服食。
酥油营养丰富,中医上认为其可滋养五脏,补益气血,润泽毛发。《本草纲目》言其“益虚劳,润脏腑,泽肌肤,和血脉”。《随息居饮食谱》言酥蜜粥“润燥充液,滋阴止渴,而饥,营养清热”。现代人在此基础上还可加很多其他营养食材。
腌紫苏
古时并没有“饮料”一词,昔日人们把这些煎泡而成的饮品汤点称为“熟水”或“暑汤”。据《广群芳谱》里记载,宋仁宗时曾经命翰林院评定汤饮的高下,“以紫苏熟水为 ”,所以,元代诗人昊莱呤道:“向来暑殿评汤物,沉木紫苏闻 。
”紫苏又别名桂荏、白苏、赤苏等,具有特异的芳香,其叶(苏叶)、梗(苏梗)、果(苏子)均可入药,嫩叶可生食、作汤,茎叶可淹渍。
腌紫苏做法:先将紫苏叶洗净晾干水分,然后把梨、姜、蒜剁碎,加入辣椒粉,再加少许生抽、鱼露、盐、冰糖拌匀备用。取一干净器皿,放入紫苏,一层紫苏叶蘸上一层腌料。腌紫苏吃起来清香爽口,犹带风露日晒气。配上一碗白米粥,心旷神怡。
流通千万里,追溯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