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于荏苒中苏醒你好,我是紫苏

主播:高宇“荏苒”与“苏醒”,让人莫名就欢喜的两个词,稍有对比,却又不激烈,温温和和的配着时光,像是恰到好处的两碟小菜,感觉甚好。巧的是,“荏苒”的“荏”和苏醒的“苏”都为植物,而且还是同一种。依照扬雄《方言》的说法,荏和苏只是不同地区的不同方言,所以“苏亦荏也”。《尔雅》说“苏别名桂荏”,南唐徐锴的《说文系传》接着说:“荏,白苏也;桂荏,紫苏也”。宋以后的名物书、本草书、农学书都这样讲,白苏紫苏也成了两棵草今天的名字。但也不能说扬雄不对,因为白苏紫苏的长相确实一样,差别只在颜色:白苏绿叶,紫苏紫叶。用现代科学来解释,紫苏乃是“白苏的一个变种”,白苏多药用,紫苏多食用。吃是头等大事,所以紫苏来到我们身边。它好吃在哪儿呢?籽,肥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说:“荏子碾碎,和米一起煮粥,甚肥美”。宋人苏颂的《本草图经》说“研汁煮粥尤佳,常食令人肥美”。罗愿《尔雅翼》说“常食苏子粥,令人肥白身香”。他们的共同喜好,就是把苏籽磨碎用于煮粥。只是,这每句中的“肥”有些让人心生排斥,我猜,可能是那时缺油水,而当时的人们又不懂得用“含油量高,富含ALA、欧米伽3”等专业术语去描述苏籽,就把“多油、强身、健脑”的综合感受都用“肥”字代替了吧。研磨熬粥有些麻烦,我更多用籽拌菜同食,享受它在搭配中溢出唇齿间那道特殊的香。叶,香。杜甫有诗写到菜园:“又如马齿盛,气拥葵荏昏”。诗人一脸沉痛,说马齿苋这样的野菜影响了葵和荏这些好菜的生长。借菜喻人,可见“荏”自古正气。苏轼也有诗说到荏:“香不数葵荏”。宋人苏颂《本草图经》说紫苏时,先说的是叶,是香:“叶下紫色,而气甚香”。清人郝懿行注《尔雅》时,甚至以为这就是“苏”得名的原因,说“苏”就是“舒”,而“舒”有散发的意思,所以,以“苏”命名这棵草,就是说它“气香性散”。郝懿行的释名是对是错姑且不谈,其叶芳香至少是紫苏别名“桂荏”的来由:香如桂树。所以,拿叶做菜,或炒或拌或腌,或做成紫苏叶寿司,都是 选择,特别之处,待君亲验。古时的桂树是肉桂,是香木,香在桂皮,用来炖肉;苏是紫苏,是香草,香在茎叶,用以烧鱼,去除鱼腥。古人的智慧总显于玄机:苏,亦蘇,可不就离不开鱼嘛。人们用苏命名了一棵香草,草里的鱼也走进人们的生活。芳香的苏叶,在餐桌的鱼上,也在夏日解暑的水里。宋代的夏日也有如今的花草凉茶,而名气 的就是紫苏水。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有记,宋仁宗让翰林院评选当红饮品,结果前三名是:紫苏水、沉香水、麦冬水。可以说,喝紫苏水在宋代成了一时风气:罗愿说苏叶“煮饮尤胜”;杨无咎说它“清入回肠”;綦崇礼赞叹“香泛紫苏饮,醒心清可怜”;刘敞更是为了喝上紫苏水,累得 也要哼哧哼哧种紫苏:“正以营一饮,形骸如此劬”。直到元代,喜爱紫苏饮的还大有人在:“未妨无暑药,熟水紫苏香”。写到这里,忍不住摘了花盆里几片紫苏叶入水。对了,还有人拿它做了护肤品,那自己捣碎叶片做做面膜或许也是可以的吧?听说,它还能安胎、解酒。关于紫苏的药用,不累述。相传,华佗擅用它。曾用它的温性治好了吃蟹过度的腹疼,还发现它的表散功能,他把紫苏做成丸、散,可益脾、宣肺、利气、化痰、止咳。因为这种药草是紫色的,吃到腹中很舒服。所以,华佗给他取名叫“紫舒”。莫非这也是“紫苏”之名的由来?“荏苒”的是时光,也是时光里悄然生长的你、我、他、它。清人谢堃《花木小志》中有一行字写道:“紫苏香气清越,摘片叶嗅之,倦闷即豁”。书里的香气,落于身旁这棵紫苏,只是闻闻,便会苏醒的吧。

-END-

-今日互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uzia.com/bzyl/7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